​​“2024年广西古籍人才培养工作坊”在桂林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和安排,2024年10月12日至17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承办的“2024年广西古籍人才培养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在广西桂林举办。来自全国古籍工作各领域,包括研究机构、出版单位、馆藏机构在内的十余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分享。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单位中从事古籍工作的编辑,高校中对古籍感兴趣、立志从事古籍工作的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广西博物馆、广西档案馆、广西桂林图书馆等单位从事古籍工作及对古籍感兴趣的人员六十余人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此次工作坊主要围绕古籍的存藏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三大板块展开,旨在通过专家主题分享、分组研讨、实践锻炼等形式,促进参与人员进一步了解、掌握古籍文献系统保护、收藏的方法、原则及资料收集整理、编目的方法、范式,进一步提高对广西传世古籍文献、广西少数民族文字及古籍文献、广西石刻文献、广西历代方志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的能力。


2024年10月12日上午,“2024年广西古籍人才培养工作坊”开幕式暨“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01会议室举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主任汤文辉先生,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赵生群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才先生,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杨硕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副处长刘亚军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汤文辉先生、赵生群先生、刘玉才先生分别致辞。开幕式上,举行了“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汤文辉、赵生群、刘玉才、杨硕等四人共同为“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揭牌。


参与此次工作坊的专家、学者从专业角度和研究思路出发,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总结进行了主题分享,内容涉及古籍资料收集整理、古籍编目的方法及范式、古籍版本调查研究和辨误、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海内外馆藏机构特色资源及整理出版经验介绍、民间收藏、古籍流传史、古籍装帧、古籍保护、数字人文等多个方面。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杨硕首先进行了主题分享,他以“如何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为题,从“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统一思想认识”“立足古籍专业性,夯实工作基础”“明确目标和方法,推进工作提质升级”三个层面出发,详尽阐释了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主线、重点任务、具体举措与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刘石作了“文本细读与校勘边界——以《法书要录》的整理为例”的主题分享,以《法书要录》的校勘实践为例,讲述了古籍校勘过程中的要点与难点,分享了校勘与整理工作中的具体经验。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高级编目员李雄飞“满文古籍编目实践漫谈”为题展开分享,结合具体实例,深入细致地介绍了满文古籍的概念、特点、分类等基础知识以及满文古籍编目的实践经验。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赵生群进行了“经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史记》校勘为例”的主题分享,就修订《史记》点校本中发现的误改、误移、误增、误删、失校等几种勘误类型分别详细举例,阐述点校理由,并谈及校改失范的影响,分享了经史文献整理的宝贵实践经验,为古籍整理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才以“汉籍在日本的传播与衍生”为题,主要介绍了汉籍在日本上古(12世纪之前)、中世(13—16世纪)、近世(17—19世纪)、近代(20世纪)四个时期的版本类型及传存状况,列举了日本有名的藏书家与汉籍,并指出汉籍传播的文献研究能够提供中国业已佚传的书籍、文章,补充不传之版本,且保存有丰富的中国版刻信息,具有版本传承、文本变异、内容阐释、编纂创作等综合研究意义。


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俊以“用十组关键词说说我的出版经验”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他以在中华书局工作中的具体出版经验与认识,具体围绕“角色与定位”“品牌与产品”“产品线”“产品结构”“转型及其基本条件”“专业与大众”“重大项目引领”“基本书理念”“基本书理念的原理与实施”“出版的三个组织属性”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郭立暄进行了“古籍整理的工序与印本差异”的主题分享,他结合实例,从古籍整理出版的主要工序,即影印、标点、辑佚、辨伪、附录、配发书影、注释翻译等几个方面展开,指出在当代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本翻版、印次差异作进一步考证的必要性。


湖南图书馆研究馆员寻霖进行了“叶德辉的刻书思想及湖南省古籍收藏概况”的主题分享,从叶德辉生平经历、刻书种类、刻书特点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叶德辉的刻书思想,并介绍了目前湖南省的古籍收藏概况,对当今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文化行为实验研究室主任龙从军作了主题为“民族文字文献信息化的现状”的分享,他结合自身实践,围绕民族文字信息化的法规依据、民族文字概况、民族文字的计算机编码与输入法、民族文字识别研究现状、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研究现状、民族文字文献深度数字化研究六个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吴元丰进行了“清代满文古籍文献整理编目与编译出版”的主题分享,分别介绍了满文古籍文献的形成及其存世状况、满文古籍文献的类别及其划分、满文古籍文献的整理编目、满文古籍文献的编译出版和满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及其利用。


13日下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主任汤文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首席编辑赵明节,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俊,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二十四史暨《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委员赵生群等共同参加了“读书与做书”主题沙龙,围绕《翠微却顾集:中华书局与现代学术文化》一书展开讨论,从古籍整理的视角出发,特别针对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与修订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各自在图书出版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


工作坊除了举办专家、学者的主题分享与“读书与做书”主题沙龙活动外,还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参与人员赴桂海碑林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锻炼。通过本次活动,参与人员对桂林地区拥有的丰富石刻文献资料和石刻文献的传拓流程等相关内容有了更为直观了解与学习,充分领略了桂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活动不仅为进一步挖掘广西石刻文献价值提供了方法和视野上的指导,也推动了广西石刻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


此次工作坊为广西古籍工作各领域搭建了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来自广西各研究机构、出版单位、馆藏机构共六十余人,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积极分享心得体会及学习成果,并围绕广西各机构的古籍文献存藏情况,古籍普查情况,古籍存藏保护,古籍出版,古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践经验与具体案例,完善各机构间合作机制等多层面展开经验分享与深度探讨。广西古籍工作者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积极分享古籍整理研究前沿理论与具体工作方法及经验,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合力推动广西古籍事业蓬勃发展。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担着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强化时代古籍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新时代古籍事业繁荣的重要任务。“2024年广西古籍人才培养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强化新时代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帮助古籍人才补足短板提升整体能力,还着重推动了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传统古籍与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使广西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工作坊还推动古籍工作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古籍工作的系统化水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新时代广西古籍工作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马艳超 李亚静 李怡琴 金霖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