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座”难解决 技术显成效 现代管理技术提高高校图书馆“上座率”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王子嘉

  图书馆因其阅览环境的不断改善、获取学习资源的方便快捷、学习氛围的浓厚,成为许多学生课外学习的首选。但因其空间的限制,座位数与学生人数严重不匹配,加之一些学生的占座行为,使得紧张的座位资源更是变得一座难求。各大高校图书馆为防止占座行为,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2011年,厦门大学图书馆启用座位管理系统,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提高“上座率”,解决占座问题,效果明显。随后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启用了座位管理系统,推动了图书馆智能化管理的进程。

  高校学生“占座”成风气

  近几年,高校学生占座现象频繁被媒体报道。早在2013年3月7日,由“56.com”视频网站发布的一段名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占座实录》的视频,就生动地反映了高校图书馆占座问题的严重程度。暑期来临,高校考研族占座的新闻也不绝于耳,近日,安徽工业大学一位考研学生在朋友圈里发的一篇考研学子版《陈情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由于留校准备考研的学生比较多,座位数量严重匮乏,每天在有空调开放的图书馆求得一个座位就成了考研大军们每日的“头等大事”。

  高校图书馆里的占座,是指用书本、水杯等私人物品放置到公共座位上,以此为标志优先使用该座位的行为。其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成倍增加,高校资源就一直在接受着现实的挑战,尤其是图书馆座位资源。国家教育部曾对高校图书馆读者人数与阅览座位数比值进行了规定为4:1,但大部分比值都普遍较高。尽管部分国内高校馆也存在低于教育部规定数据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也只是少数。正是这种总体上的高校图书馆座位资源供求不平衡,才造成占座问题屡禁不止,继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

  图书馆是阅读的理想场所,而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理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空间。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能在图书馆拥有一个座位也变成了“传说”,图书馆的“占座风”愈演愈烈。

  同样作为高校图书馆,国外的图书馆状况相对好一些。据曾在德国汉堡音乐学院留学的李佩佩介绍,她所在学校的图书馆不存在占座的现象,座位基本上是够用的,即使在考试周等座位使用集中时期,占座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图书馆会采取24小时开放和增加座位数量的方法,尽可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

  日本也基本不存在占座现象,“学校图书馆除了临考试前一般没多少人,因为90%的书是可以外借的,一般可以借回家看。”曾在日本近畿大学留学的刘士华说,即使临近考试我也会在家复习,在公共场所看书比较困难。”其实他所说的家”,就相当于我们大学里的“宿舍”,不过他的家有24小时热水、中央空调、通宵供电,完全可以满足他复习的需求。同样,国外还有些学校把非用餐时间的食堂改成自习区,有效地缓解图书馆、自习室座位紧张的情况。

  如今,更多的图书馆开始拓展其外部服务职能,社会化服务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何突破学校的界限,为包括校友用户在内的广大社会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实现图书馆的公益价值和社会价值,正日益成为高校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馆内学生占座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技术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现代科技解决“占座”难题

  “占座文化”似乎已然成为高校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公共资源的匮乏,以及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现状,同时也映射出学生使用学校公共资源的公平性问题。相对于公共资源的公平使用而言,占座的确是一种陋习,然而这种“先到先得”的占座模式,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高校普遍的行为模式,并被大家所认可。而这种“公理”效应一旦形成,若想革除就会困难重重。

  对学生占座行为,高校图书馆并非置之不理。2007年之前,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管理人员或是志愿服务人员定时巡视的方式,凭借主观判断该座位是否被占,并对桌上的私人物品进行收缴,但这种方式只对隔夜占座的行为有效,同时还容易引发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冲突。2007年11月17日,复旦大学图书馆开始实行“凭牌入座,超时易主”的措施,对无人占座时间超过20分钟的座位,后来者便可以利用。这种相对人性化的措施此后被各高校效仿,并进行了适度改进,部分高校将占座的时间范围以及相关奖惩措施列入图书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

  其实,早在2008年国内就有一些科研论文探讨图书馆自习室管理系统,但只有少数,并且只是一些简单的系统,没有大规模实际应用。2011年11月17日,厦门大学率先引进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此时的系统当中只包含“实时预约”服务项目,学生只需直接在馆内的座位预约机上查看座位信息,进行座位预约,选好之后刷卡确认,然后按照座位号入座,座位使用结束后,在预约机上刷卡释放即可。尽管此时的座位管理系统功能相对不够完善,但对于缓解图书馆占座现象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座位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升级,一种新的预约形式——网上预约开始出现。网上预约的一般是第二天的座位,预约者必须在第二天早上规定时间之前刷卡进馆,如果在这之前没有刷卡进馆的记录,座位就会被释放,其他同学可以在座位预约机上进行预约。2014年11月24日,郑州大学图书馆推出了网上预约管理系统,除了开通图书馆座位网上预约功能之外,还推出了“私密空间预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那些配备了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的研修室。

  2015年11月,西南交通大学将手机微信公众账号的功能应用到座位管理系统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西南交大图书馆”公众号进行座位预约。2017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图书馆更是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如果发现座位是空的就直接使用,如果发现座位上有物品但是没人,就扫一扫,然后就可以开始使用,使用满20分钟如果没人,再扫一下这个座位就归你了。座位使用结束后,可以选择临时离开或者完全离开。临时离开默认时间为20到60分钟不等,预约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来,刷卡进馆后可以直接到座位就座,如果超时,则座位释放,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预约。

  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如何才能让每一位读者都公平公正地享受到图书馆的座位资源,无疑座位管理系统正成为众多高校图书馆防止抢座占座乱象的首选。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陆续引入了座位管理系统,总体而言利大于弊,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据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程曙光介绍,座位管理系统的启用为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尤其在期末考试期间,尽管可能会出现两个人选一个座的情况,但占座情况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深圳大学图书馆也同样作了一项关于座位管理系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4.8%的受调查读者认为它能够提高座位利用率,63.2%认为能够解决“占座”问题,76.1%赞同能减少争执,75.5%使用总体满意。网上预约尤其是手机端预约功能的开启,在解决因座位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座位管理系统的启用减少了图书馆的成本支出。在考试高峰期间,虽然座位管理系统的随机排座措施解决了占座问题,但开馆后瞬间涌入的大量学生会在刷卡机前拿号,管理系统只是将以往在阅览室门口的排队现象移到了刷卡机或触摸屏前。如果仅仅依靠图书馆引进的触摸屏设备,完成选座、换座、临时离开、离开等操作,那么设备在数量上就要有一定的保障。如果放置得不够,在“考试周”“考研”等高峰时段就会出现排队现象,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如果放置得过多,在闲暇时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则会造成设备的闲散浪费。网上预约功能尤其是手机端预约功能的开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图书馆的成本投入和设备维修的费用支出,一举两得。

  座位管理系统的启用体现了公共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原则。“先到先得”的占座模式,使得有限的座位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用权只是集中在少数“起得早”或是“会占座”的同学手中,严重侵害了其他同学的使用权。而座位管理系统的启用,采用实时预约和网上预约的方式,极大地保障了个人的座位使用权,提高了座位利用率。同时,也极大地减少了馆员工作量。

  座位管理系统的启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未启用座位管理系统之前,图书馆馆员要随时或定时地查询馆内的占座情况,这种依靠自身判断的行为极易发生错误,而一旦产生错误就可能造成读者对馆员的不理解,势必增加二者之间的矛盾。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巡视行为也限制了读者的自由,使本该宽松的学习氛围变得异常紧张。座位管理系统启用之后,学生依靠设备或是网络进行座位预约,学生大多是凭卡入座,即便暂时离开座位也不再担心被收走,可以更加安心地学习。

  良好的图书馆秩序,不是朝夕之间形成的,也不能单纯依靠几个设备就能完全解决。我们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相互理解,营造人性化、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如何使座位预约管理系统变得更加便捷,未来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学校图书馆的不同设置及功能,继续开发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