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娟:三维融合发展,助推图书馆之树常青来源:图书馆报作者:才佳玉
河北大学图书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始建于1921年,是法国天主教会在天津创办的工商大学附设的图书馆。建筑面积32846平方米,馆藏图书390万余册,是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副馆长任瑞娟,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优秀专家出国人选,曾任河北大学图书馆技术部主任与信息部主任。自2010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部(省)级项目8项。目前还担任河北省高等学校图工委副秘书长,在图情领域研究颇深,其所提出的三维融合发展理论,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记者:图书馆业界文献资源建设途径有哪些,贵馆的情况如何? 任瑞娟: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包括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两方面。传统资源建设途径一般有购买资源、捐赠资源、交换资源、收集资源四个途径。数字资源建设途径一般有购买资源、OA资源、试用资源、自建资源四个途径。 河北大学图书馆传统资源以购买为主,捐赠不多,但今年已接受约1万册中外文图书捐赠。数字资源也以购买为主,试用资源也不少,每年约60库次,OA资源亦有收集,自建数据库累计20余个。 记者:在高校数字资源共享方面,贵馆作出了哪些努力,成果如何? 任瑞娟:以CALIS为首的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项目,如CALIS外文期刊、CALIS学位论文、CALIS联合目录、CALIS的E读等,河北大学图书馆均参与其中,并积极做好元数据提交,为其他高校的文献提供支撑。其中CALIS学位论文项目从2002年开始提交数据,早于61所“211”高校,并获得CALIS学位论文项目的全国三等奖,为非“985”、非211”学校中唯一一所。其他的全国性资源合作共享平台CASHL、NSTL也都参与,并且读者使用情况也不错。 2017年3月15日,我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正式签署互办借书证的协议,我馆得到北大馆的50张借书证,受到师生的热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部借光,实现了去北大“串门儿”借书。 记者:您如何定位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请介绍一下贵馆的经验。 任瑞娟: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首先体现在图书馆的定位上,具体表述为“三中心一课堂”,即知识服务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文化传承中心和人才培养第二课堂。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是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基础。自2015年以来,河北大学每年春季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组织较大规模的阅读推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师生的认可。 设立“坤舆讲坛”“开幕式”“闭幕式”“阅读达人”等经典项目。每年读书月活动期间“坤舆讲坛”主要邀请专家举办当年选定的相关主题讲座,对于“阅读达人”等活动则邀请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专委会副主任赵俊玲教授进行专业指导与讲评。同时,成立阅读专业化群众组织——“悦”读协会,成为由图书馆馆员指导并鼓励读者自治的群众性阅读协会,主要由读者用户吸引读者参与协会相关活动。 读书月活动不仅在图书馆、学校新闻平台宣传,而且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大屏滚动等进行立体传播,调动了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2017年图书馆在三个校区举办讲座十余场,参与人涉及到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青年教师、硕士生导师等。其中,医学部的数据库培训讲座单场人数就超过200人,真正实现了读者层次多、人数广。 今年,在保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举办的“书香保定,阅读推广”活动评比中,河北大学图书馆获得2016年度保定市“十佳全民阅读基地”称号,图书馆朱立平老师荣获“十佳全民阅读推广人”称号。主管校长李军凯、协管校长杨常新在讲话中指出,河北大学读书月活动已经真正成为一个知名文化品牌,成为校园文化中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您认为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任瑞娟:在国内的多次关于图情领域的相关讲座中,我都谈过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持续参与用户泛在学习过程;增强支撑用户的研究创新过程;不断参与高校及政府的管理决策过程。高校图书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主要表现为空间、资源与服务三个维度的深度融合。 通过日常的借阅服务与阅读推广活动,参与用户学习的过程,通过信息服务可以参与教学科研创新的过程,通过智库咨询参与管理决策的过程。这些均是树立起令人信服的馆员职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记者:在传统、数字及智慧图书馆更迭发展中,大学图书馆所面临的困境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任瑞娟:大学图书馆面临着如下困境:读者黏性降低,到馆率下降;图书馆地位下降,被边缘化严重;特色资源稀缺,资源同质化严重;服务创新跟不上读者需求的变化;基于空间的服务还没有太走上正轨。 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实学界和业界都有一些观点,其中就有“图书馆消亡论”,也称为“图书馆僵尸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国内数字图书馆界领军人物张晓林老师。但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图书馆之树会一直常青,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从媒介演进与变迁的视角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情学科自从诞生到现在,有它学科的积累,有它学科的贡献度,有它学科的张力,有它学科培养的人才,它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有自己的黏合力和支撑。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图书馆作为专业信息机构,它的作用和价值更为突出,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 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机构,诞生于平面媒介时代,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平静地映射了平面媒介环境下社会的文献典藏与文化传承;至音频与视频横行的时期,传统的多媒体锁住了大众的视野,图书馆也自然地出现了多媒体阅览室,国图还建有独立的单体建筑——国图音乐厅。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形式下,信息的组织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图书馆在这种媒介形式下的优势与价值也表现在那里,它的资源能够给用户带来很多服务。总之,在不同媒介环境下通过不同的技术平台支撑,图书馆就会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不会走向消亡。 第二,依托平行理论,图书馆在虚拟空间中的演进发展将如火如荼。 所谓平行理论,大意是世界由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构成。平行理论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反映到图情领域,一个空间就是我们所看见的图书馆的实体藏书阅览空间,而另一个就是依托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其中有关图书馆虚拟空间的观点如下:在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一种社交特征,表现为在学习中实现社交,在社交中完成学习,即泛在学习、泛在教学的特点。这种泛在特征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种网络媒介定义的网络文化特点。 记者:面对图书馆的发展转型,您提出三维融合发展理论,请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理论,及该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任瑞娟:场景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科技博客作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资深技术顾问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场景理论源自“场景五力”,即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社交媒体定位系统。郜书锴等围绕场景概念的内涵与演进、场景的理论框架与建构等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探索场景理论的学术源流和实践策略。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在《从渠道争夺到终端制胜,从受众场景到用户场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一文中指出,场景设计者可以有三个思考维度:满足需求、响应需求、创造价值,即在人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构建场景。 2016年7月24日,我曾在北京进行题为《高校图书馆资源、空间、服务三维融合发展》的演讲,其中实质是基于场景的知识服务在高校图书馆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基于关联数据的场景化知识服务的系统架构,实现不同类型资源间的深入整合,并无缝连接外部广阔的相关资源。主要目标包括:(1)通过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的应用搭建语义检索平台;(2)在语义检索基础上,梳理用户需求的核心问题,形成需求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构建用户需求场景,基于用户需求场景设计场景化知识服务。试想一下,如果将上述平台和系统的构建运用到高校图书馆,进行高校虚拟教与学场景的知识服务设计,那么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将实现更深层次的探索发展。当天,我的演讲获得了百度研究院副总设计师的赞誉,他说没有想到在图书馆会议上能听到这样一个报告,对“平行理论与场景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记者:请谈谈您的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 任瑞娟:技术部主任与信息部主任这两个岗位非常锻炼人,也让我对图书馆业界的一些工作,包括前沿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探讨。我在硕士生教学中主讲“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究”“图情信息技术”,工作和教学研究基本上能够呈现一种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经常有一些图书馆请我去介绍一下教学研究和工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给人大图书馆同行和博士作过关于“分布式本体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本体与关联数据的知识组织”的学术报告并进行了工作交流,探讨将研究成果如何应用到书目数据的语义化组织中。2017年4月10日,我参加同济大学图书馆召开的“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应邀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作《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的学术报告,并讨论书目信息的关联化组织与语义化发布的方法与工具。大家可能认为我在本体与关联数据方面的学界研究与探索对业界实际应用有些帮助,或者说也是我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些特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