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起了,楼塌了(上)

来源:图书馆报

钱谦益与绛云楼藏书

  宋代以后,私人藏书楼建造日盛。明末清初的绛云楼,可谓是私人藏书楼的“江左书史图籍”的集大成者。在绛云楼的鼎盛时期,其藏书“几埒内府”。绛云楼的主人钱谦益,早年登科,交游极广,尤喜收藏图书,耗尽大半生精力购求古本,终于成其绛云楼之盛。
  钱谦益出身于江苏省常熟,自幼聪慧,学有所成。明万历二十六年,只有17岁的钱谦益成为了府学生员。12年后,29岁的钱谦益参加进士试,高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典试浙江,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编《神宗实录》。后被魏忠贤罗织东林党案牵连,削籍归里。自从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直到崇祯十七年明亡,在前后长达35年的时间内,钱谦益三起三落,旋进旋退,谈不上有什么政绩。
  但了解一个人的学问功底,并不管此人在仕途上有什么政绩,方法之一是看这个人的藏书,或是浏览其藏书的书目。钱谦益的出名,是由于他出色的文才和丰富的藏书。他不仅自幼博览群书,并且以读书为目的进行藏书。古时藏书途径主要有三种:收购、借抄、受赠。
钱谦益常不惜重金购求古本,其所作《跋宋版前后汉书》云:“赵文敏加藏前后《汉书》,为宋椠本之冠,前有文敏公小像。太仓王司寇得之吴中陆太宰家。余以千金从徽人赎出,藏弆二十余年。”因为此《汉书》为宋椠本之冠,钱谦益愿意赎之以千金。此外,钱谦益还从江苏常熟当地的故家中收购图书,因得刘凤厞载阁、钱允治悬罄室、杨仪七桧山房及赵用贤、赵琦美父子脉望馆诸家藏书,钱谦益的藏书规模又进一步扩大。
  而对于那些自己喜爱但又买不到的,钱谦益只能通过亲自抄写的方法加以收藏。因为自身早入科名,富有才气,常行走于内阁衙门之间,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很多质量上乘的内府官藏本。正如他所说:“余于内阁钞李焘《长编》,只卷初五大本,余不可得。”“闻《清教录》刻成,圣祖旋命庋藏其版,不令广布。今从南京礼部库中钞得,内阁书籍中亦无之”。利用官职之便,钱谦益抄写了不少版本珍贵的内府藏本。
  因广负盛名,钱谦益一生交游广泛,赠书和换书亦成为其藏书的来源。如藏书家、朋友之间的换书,就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里还有一段插曲:钱谦益与曹溶本相交甚厚,曹在京师时,堂上列书六七千册,钱常去曹处看书,每见自家所乏,恒借抄,曹则希冀异日可因此借观钱氏之书。曹问钱:“先生必有路振《九国志》、刘恕《十国纪年》,南归幸告借。”钱当下许诺,不料事后竟后悔道:“我家无此二书。”
  就这样,钱谦益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许多珍本、孤本,藏书规模越来越大,藏书场所也随着藏书数量的不断扩充和增加,从最初的荣木楼、拂水山庄、半野堂,直至后来的绛云楼,几经变迁。到了绛云楼时期,其藏书规模已经达到了空前鼎盛,名冠东南。藏书之事,耗尽了钱谦益大半生心血。
  钱谦益56岁时,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柳如是。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相识是在崇祯十一年初冬,当时已经是礼部侍郎的钱谦益,因贿赂上司之事被揭露,被朝廷免去了官职,贬回原籍常熟。在南归途经杭州时,前往西湖荡舟闲游,休息时就到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家中。此时,恰逢20岁的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门上的常客。在草衣道人的搓合下,两人相识了。
  柳如是是嘉兴人,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
  不过,他们两人的爱情却颇具争议。当时钱是朝庭大员,柳是江淮名妓,两人不顾家族和钱的夫人、小妾的激烈反对,离家出游一个月,旅游结婚,舆论大哗……
明亡后,钱谦益不仅迎降,而且连头发也剃了。他仕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任《明史》馆副总裁,被人嘲笑为“两朝领袖”。然而,礼部侍郎始终是个闲职,钱谦益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地写来书信,劝他隐退。顺治三年,钱谦益托病回乡。
  钱谦益中年时曾构拂山水房藏其所收之书,晚年则居红豆山庄,新建绛云楼。绛云楼原是为柳如是而建,他以绛云仙子比拟柳如是。绛云楼中有宋刻孤本,秘册精椠较多。钱柳姻缘,自是史上佳话,但绛云楼却不是寻常金屋藏娇的地方,这是一座足以傲视江南各家的藏书楼。钱谦益将藏书重加缮治,区分类聚,并自负地称:“我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学者亦称“大江以南,藏书之富无过于钱”。此时,绛云楼藏书多达3900多部,成为当时江南藏书首富。以黄宗羲阅书之多,也曾艳羡地说:“绛云楼藏书,余所欲见者无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