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竞:固本强基,引领示范来源:图书馆报作者:江水
今年是重庆图书馆建馆70周年。重庆图书馆作为中国十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之一,多年来致力于打造一流的馆舍、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读者服务,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绩。值此馆庆前夕,记者就历史沿革、馆藏建设、阅读推广、未来规划等话题采访了重庆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任竞。 记者:今年是重庆图书馆建馆70周年,在此表示衷心祝贺!作为重庆图书馆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之一,请您介绍一下重庆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任竞:重庆图书馆起始于1947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而设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五个国立图书馆之一。由于我馆筹设意义特别,所以除办理一般图书馆的借阅业务外,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一是有关罗斯福总统的所有著述及相关文献;二是有关中美邦交及两国文化之书刊;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料及联合国相关文献,嗣后又增加了抗战版图书的搜集工作。这些工作举措,不仅引起了当时国内各界的极大兴趣与支持,也为我馆的馆藏结构和特色奠定了基础。重庆图书馆是当时国内仅存的两个联合国资料寄存馆之一(另一个是北京图书馆),而且我馆保存的许多善本、珍本及抗战图书,也是与当时罗斯福图书馆的工作分不开的。 历经70年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图书馆已经形成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馆藏文献460余万册(件),数字资源80TB,以民国时期出版物、古籍线装书、联合国资料为三大馆藏特色。 2007年6月,重庆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除传统的硬件设施外,新添置了现代化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厅、影视厅、双创数字体验区、公共数字文化展示区等,电子图书借阅机、电子读报屏、人机互动体验机等先进设施设备也投入使用,馆舍条件极大改善。如今的重庆图书馆已经成为中国十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之一,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文化部评定的“国家一级图书馆”,是重庆市主要的文献信息收集交流和服务中心,是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是重庆市图书馆事业的中坚力量。 记者:重庆图书馆近年来为什么能够又好又快发展?有哪些亮点?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今天,重庆图书馆将承担起哪些历史使命? 任竞:重庆图书馆之所以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因素。宏观层面,在国家“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四个自信”文化构建思想的指引下,法制保障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充分释放。在微观层面,我馆也在不断努力,发展得益于管理理念、软件硬件、人才队伍和社会众智的支撑。特别要指出的是,我馆探索发展理事会制,不仅从独立办馆走向社会共建,优化了图书馆的决策机制,而且还实现了跨界融合发展,在馆院合作、馆店合作、馆馆合作和馆校合作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引入志愿者服务模式,共同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 近些年来,我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有一些亮点可圈可点,有一些经验值得发扬。 一是依托外文文献,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方面,开设“重庆之窗”,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实现文化“走出去”;与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图书馆签订合作备忘录,与国际知名图书馆开展互赠图书,合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国内交流方面,我们开图书馆之先河,设立杨武能著译文献馆,这一“馆中馆”已成为读者学习德语的“圣殿”;发挥联合国文献托存馆的优势,创建了模拟联合国大会,已形成活动品牌。此外我们还与领事馆合作,开展了讲座、音乐演奏会、真人图书馆、英语写作大赛等活动,为重庆市民了解异域风情提供了平台。 二是依托民国文献,打造抗战文献中心。依托民国文献资源优势,成立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建成抗战文献陈列室,首推“中国抗战大后方3D数字图书馆”;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重庆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未刊书丛编》等重要学术成果。 三是依托古籍文献,实现保护和利用并举。图书馆是文献收集和保存的地方,经过系统的摸排,我馆牵头理清全市古籍文献的情况,出版了《重庆市三十三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和《重庆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成功创设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重庆传习所,有效提高了古籍保护的水平;在此基础上,着力探索如何让陈列在馆舍中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走出去,为此,在充分挖掘图书馆文化符号和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成功推出了瓷盘摆件等文创产品,实现事业和产业比翼齐飞。 四是依托地方文献,服务决策参考。一方面,不仅狠抓地方文献建设,打造地方文献数据库,出版了《巴渝文库》系列图书,还倡议成立西部省级公共图书馆联盟,促进馆际合作、文献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编纂、整理和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丰富读者文献查阅的种类。另一方面,参与市两会服务,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供数字信息和文献资源作为决策参考依据,提高建议和议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书香浸润中国梦,今朝蓄势再出发。为大力推动“书香重庆”建设和全民阅读,我馆勇挑历史重任。一方面,起草全民阅读十三五规划,加强理论研究,编纂重庆市全民阅读调查报告进行评估总结,并牵头举办市级全民阅读活动项目,担负起重庆市全民阅读领头羊的责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让群众获得更多文化实惠。早在2009年我馆就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免费开放,并扩大免费开放的场地和服务项目。在借阅服务上,我馆牵头打造了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设置了流动服务点,开辟了图书流通车,开通了400服务热线等,为读者提供借阅便利。在数字阅读上,开通了重庆数字图书馆,研发了掌上“两微一端”,并且将馆藏抗战文献全部实现数字化。在国内首创3D抗战文献数字图书馆,打破地域藩篱的限制,建设没有围墙的图书馆。在活动开展上,我们举办了重图讲座、重图展览、沙龙活动、绘本阅读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并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我馆还特别创建了蒲公英梦想书屋、农民工服务联盟、红绿熊心阅读等服务项目。为了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我馆还注重加强与区县的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打造了讲座展览联盟。今年,我们还精心筹备开设24小时城市书房。 记者:重庆图书馆下一部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任竞:学习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而努力,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此,我们打算分两步走。 首先,是固本强基。在硬件方面,推动重庆数字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二期工程)建设;在软件方面,探索建设O2O在线借阅项目,实现读者足不出户借还书;在人才队伍方面,吸引图书情报学、大数据云计算和古籍文献类等高精尖、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入,以满足图书馆功能性质转变的需求;在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深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让理事会发挥更大作用,明晰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权利责任,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顶层设计。 其次,是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实施市馆带动区县馆,开展诸如“行走的图书”、西南四城市“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加大图书和电子读物的捐赠力度,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争取有更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