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放弃新东方易,放弃阅读难来源:图书馆报作者:白玉静 李霞
12月5日,第七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在天桥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北京阅读季形象大使的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俞敏洪先生在现场分享了他对阅读的理解。 俞敏洪,1962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职。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从北大辞职,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6年带领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2009年获评CCTV年度经济人物,2012年获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2014年11月26日,携手华泰联合证券前董事长盛希泰共同创立洪泰基金。 从未放弃阅读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从小就喜欢读书,“文化大革命”时读了《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一大批书。后来有幸考入北京大学,众所周知北大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阅读氛围特别浓的地方,大学四年我们宿舍基本上比的就是谁读了什么书,很少会去比谁找了什么女朋友,因为那个时候你想找也找不到。 我在北大边学自己的专业边读书,英文专业方面的书也读了几百本。非常庆幸的是,我在北大毕业以后就被留在学校当老师,这时,不仅要读自己喜欢的书,还必须去读能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书。打交道的人不再是我的同班同学,而是变成了我的老师。 从北大学生到北大老师的过程中我遇见了更优秀的老师,像大家熟悉的季羡林老师,我在北大当老师的时候,他也在北大当老师。当然还有其他老师,比如我的导师、北大英语系的系主任李复宁教授,从我写本科毕业论文开始到我在北大当老师,这期间他一直是我的系主任。 我离开北大后,阴差阳错出国没出成,便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叫新东方的培训学校,二十多年过去了,新东方从一个小小的培训班变成了世界级的上市公司,我也从一个小小的老师变成了一个合格的教育公司的领导人。到今天为止,新东方成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经营和管理做得最好的公司,也是业绩和成长最好的公司之一。 刚才中信出版社的负责人在这儿讲中信的故事,我是中信图书的忠实读者,他们出版的书我几乎都会买,最近给我寄的书也比较多。我读到好书时会不自觉地写书评,写完书评就会放到我自己的自媒体上面、还有新东方的媒体上面,和更多人分享我的读书感悟。 非常庆幸我在做公司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从大学毕业到当老师到后来成立新东方再到现在,我一年翻阅一百多本书,认真读的书近二十本,读书量还是蛮大的。 刚才采访时记者问我这个月读了什么书,这个月我读了三本书,第一本是《晚清十八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作者黄治军对中国历史进行客观分析,也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了客观评价,总共120万字。读这本书以后,我就接着这个历史继续往下读,把《宋氏家族》找出来又读了一遍,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主要讲述了宋家发迹史及其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由家族贪污造成经济衰退和政治没落的中华民国最后被毛主席所领导的新中国所代替的历程。第三本书是360创始人周鸿祎所写的《颠覆者》,这两天我也在读李彦宏的《智能革命》。 “无用的书”和“有用的书” 大家可以看到,我读的书非常杂,因为我不进行专题研究,我读书依据两条线,第一条是“无用的书”,可视之为精神享受类的书籍,它不是提醒你该如何生活,不是教你怎样做菜,也不是告诉你该如何使用一个工具,更不是指导你该如何管理一个企业,这种书籍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北大文科出身的我喜欢读历史、哲学、文化类的书,包括现在年轻网红们的网络小说、网络诗歌散文也都是我阅读的内容。 第二条是“有用的书”,对我来说“有用的书”某种意义上就是能够指导我把新东方的教育事业和产业做得更好的书。这一类书包括科技类的作品,因为现在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所以从李彦宏的《智能革命》到吴军的《智能时代》再到李开复的《人工智能》都是我阅读的书;这类书还包括现代企业管理、能源管理、领导力等方面的作品,对我来说它们都是“有用的书”,都能指导我的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三个阅读好习惯 我的阅读习惯有三点。第一,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比如在家里,坐在非常舒服的沙发上泡上绿茶或者红茶(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我就会读纸质书籍,翻开纸质书籍,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我家里的纸质书籍有一万多本,现在每月以30~50本的速度在增加,也就是说我每年购买的新书大概有500本左右,再加上出版社给我寄的书,就更多了。 第二,读电子书,Kindle24小时不离身。我购买了三千多本电子书,因为我是一个总是在路上的人,每年坐飞机180多次,加上坐火车,再加上北京交通拥堵,在路上的时间非常多。我一般会随身携带一到两本纸质书,但带多了会很重。而且我翻阅书籍的速度比较快,一本三百页左右的书我大概用五到六小时就能比较认真地读完。如果出差两天,我带两本以上的纸质书就会不方便,这时我就会带电子书。 新书上传速度非常快,周鸿祎的自传《颠覆者》写得非常好,我想读,周鸿祎说:“老俞,赶快读完给我写书评。”我已经拿到了精装的纸质书,电子书在该书出版两周以后就有了,我也把电子书下载下来,这样可以交叉阅读。刚才中信出版社的负责人也谈到:“其实电子书和纸质书、空中书店和地面书店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它们从来不是一种互噬关系、一种对立关系。”我觉得这在我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三,现在还要读碎片文章,看今日头条还有微信群中朋友推送的各种文章。举个简单的例子,微信群中所读到的一些文章观点其实在正式书籍中是读不到的,尽管这些观点的表达有的时候比较碎片化,有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阐述,但是它会对我们的思维理念和思考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最近微信群里有一些关于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细节的介绍,正式书籍还没有出来,微信群里就已经开始讨论了。所以,我的阅读就分为三个部分:电子书、纸质书加上非常随机但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进行挑选的文章和信息。 我的手机微信中收藏了近一万篇文章,看标题感觉这篇文章值得我去读,现在没时间看的话,就随手点击收藏,我借用多种现代化的工具来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学习新知识。 让我选择放弃新东方比较容易,但是让我选择放弃阅读会特别难。作为一个生意人,我居然能被选为“北京阅读季形象大使”,这让我倍感荣幸。刚开始我想拒绝,但是后来一想,这其实是件好事,一方面,我可以借此和更多读书的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平时我也在读书,如果读到好书就顺便推荐给北京人民甚至全国人民,也不是一件坏事。 行走是另一种阅读 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生意人,一直把自己当成读书人,同时把自己当成一个行走的人,我觉得行走是另外一种阅读。 每年带着书到全世界旅游的时间也还是不少的,当然所谓的“不少”也就是一年有三四十天,比如今年我去了柬埔寨,我在去之前就对柬埔寨的历史、吴哥王国以及红色高棉政权对世界共产主义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研究,再去这个国家旅游时,你就发现,你不仅仅是参观吴哥古迹的一个普通的旅行者,你会进入它的历史中,会进入它的现实中,会进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 我今年上半年还去了印度南部,对印度南方的殖民文化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我懂英语,可以和老外无障碍交流,这也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 老天给了我一个机会做新东方还有一定的余钱,很多人在飞机上发现我坐经济舱,说俞老师你怎么坐经济舱,我说很简单,我省下来的钱是要到当地吃最好的饭,去当地看最好的古迹,和当地人作更好的交流,以及读当地最好的书。其实我是不用省这个钱的,但是文化人、读书人总会有这样一种意识。 我觉得我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交给了阅读,更多地交给了行走,我把阅读和行走结合起来,我还是挺喜欢学以致用的。我把读无用的书和旅游当作我的土壤,把读有用的书当作我的肥料,同时让我这棵树、也让新东方这棵树能蓬勃生长。 我给学生做演讲的时候强调一个观点:以色列和日本比中国更加发达其实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国家的人读书比较多,日本人平均每年读书量约为40本左右,以色列65本左右,咱们中国的统计是5本左右,我专门研究了一下这个统计数据是怎么来的,它把中小学的教科书和学生的课外辅导书也统计进去了,去掉这些之后,实际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的读书量只有1.5本左右。我在莫斯科地铁里面看到至少有1/3的莫斯科市民是抱着一本书坐地铁,中国地铁一节车厢里有一个人抱着书看就让我非常惊喜。 所以,我希望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至于读书有没有用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因为阅读变得与众不同。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俞敏洪的现场演讲整理,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