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复:难忘的儿时阅读经历

来源:图书馆报

【本文作者】马光复 冰心图书奖副主席

  我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记得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一天去上学,穿过曲曲弯弯的小胡同向北走,就是我就读的22中学。在上学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小书摊上摆着花花绿绿的各种图书,其中一本是高尔基的《童年》。

  我听说过高尔基的大名,于是抱着十分敬仰的心情开始读起来,不知不觉竟忘记了时间。待我意识到上课要迟到的时候,就急忙放下书,飞快地向学校跑去。

  教语文的老师陈默先生矮矮的个子,但声音极其洪亮。他看到迟到的我站在教室门口手足无措,和蔼地问:“怎么迟到了?” 我低头小声回答:“在小书摊上看高尔基的《童年》了······”陈老师点点头没有责备我,说:“你去坐下吧。”

  课后,陈老师把我叫到语文教研组,递给我一本书说:“这是《童年》,你是不是还没有看完?这是本好书,老师借给你看。”我很感动,双手托着那书,深深地向老师鞠躬。

  人生当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我怎么也没想到,几天后当我带着这本书到学校准备还给老师,可中午下课时书竟找不到了。怎么丢的呢?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也弄不明白。

  我母亲知道了,也跟着我一起着急,说:去买一本还给陈老师吧,不过你要等等。这两天家里的钱用完了,待我去把我的银手镯卖掉,你再去买。”我知道那银镯子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她视为自己珍贵的纪念品。

  我徒步从北新桥走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来了一本崭新的《童年》。当我把买来的新书还给陈老师的时候,他望着我说:“听说你把书丢了,现在找到了?”我说:“没有。这是我新买来,还给老师的。”

  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嗨,其实不用的,丢就丢了,算不了什么。”他拿过书去,俯身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一行字:“向高尔基学习!”然后把书递给我说:“我现在把这本书赠送给你,你把它再认真地读一遍,好吗?”

  在整个中学期间,我经常去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看书。每到周日,一大早就戴上一个馒头,馒头里夹些白糖,早早到了图书馆,占到一个好位子。借来了书,一读就是一天。中午就是拿个馒头当午饭。图书馆里有给读者准备的白开水,可以免费喝。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我读了大量图书,有文学作品,也有科技作品,所以我对文学和物理学都产生了兴趣。应该说,孩童时期读了很多书,对于我后来热爱文学和文学创作、成为一个作家,有过很大影响,起过很大作用。

  在我的印象中,我最喜欢的图书除去我国的四大名著外,还有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我曾经把他的作品翻来覆去地读过。我也喜欢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作品,到了高中,就特别喜欢阅读鲁迅的作品。

  我很小的时候就去租武侠小说看,并且学着编故事,在作文本上写小说。其实,那时候也不懂写什么。

  记得小学6年级就写过很长的幻想类故事,老师看了还夸奖我写得好。其实长大了一看,那简直就是“啥也不是” 。

  从初中到高中,我的作文一直比较好,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朗读。现在想起来,老师的夸奖,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很大作用,它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甚至对于一个人的未来都会产生影响。

  老师经常赞扬我的作文好,我就有了更大的兴趣,会更加努力。正因为这样,我在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发表作品,写过一首儿歌《合作社》,不仅发表了,还被谱成了歌曲,灌成了唱片,全国发行,广播电台里也在播放。

  所以我后来当了老师,以至于成了作家。看到小朋友、小同学,我都以鼓励为主。

  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

  我几十年来坚持文学创作,为孩子们写书,积极参加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就是因为我懂得其重要性,了解它给孩子们带来的益处。


关于作者】

  马光复,笔名莫阿、马光。冰心图书奖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手拉手》《女孩袁月月》(冰心奖作品)《古城黎明》《姜子牙演义》《晚清血泪》,中短篇小说集《明天有雾》《少女日记》《哭和笑的故事》,童话故事科普科幻集《血泪蟒蛇岛》《蛤蟆王子奇遇记》《恐怖城大爆炸》《夹山绝密》《小蚂蚁和他的朋友们》,报告文学和影视剧本《她在燃烧》《中学生大秘密》《流泪的呼唤》《末代皇帝》《天国》《关键年龄》,以及低幼文学《金花学话》《瓜瓜吃瓜》《太空娃娃嘎嘎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