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聚书籍 共以乐陶然——柯璜与山西省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徐铁猊

  山西省图书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百年老馆之一,创始于1909年,1919年为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创办人柯璜,馆址在太原文庙。

山西省图书馆历史时期

  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之后,曾经几次更名,先后使用过“山西公立图书馆(附设博物馆)”“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太原博物馆”等名称。1949年改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1953年改为“山西省博物馆(设图书部)”。1957年,成立山西省图书馆筹备处,正式与博物馆分离独立建制,馆址选在迎泽公园西畔文源巷(文源巷因此而得名)。1960年8月,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开馆,文坛泰斗郭沫若亲笔题写馆名。1984年又建东阅览楼一座。2013年7月,新馆在汾河西畔的长风商务区正式开馆。


创办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

  柯璜(1876—1963),字定础,号绿天野人,浙江黄岩桐屿镇人。柯璜自幼读经,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举人身份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恰逢康、梁“公车上书”,柯璜参与其中并成为活跃分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攻读博物学、心理学、美学。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中创建的新式学堂,师范馆就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光绪三十三年(1907)柯璜从师范堂毕业,应聘于当时的三大学堂之一的山西大学堂,任博物学教授,任期长达三十年,直到1937年太原沦陷。

  山西大学堂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山西巡抚岑春煊遵李鸿章指示,以教案赔款五十万两白银而建,这是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来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堂。首任校长姚文栋,总教习为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柯璜来到山西大学堂后,结识了当时在校担任兼职军事教官的阎锡山并成为至交。阎锡山对柯璜十分信任,就连密谋响应辛亥革命之事都提前相告。后来阎主政山西多年,在很多方面对柯璜有所依仗。

  民国六年(1917),柯璜受阎锡山委托在山西文庙旧址创办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文庙坐落于太原市文源巷,虽为旧建,但实际建造时间并不长。最早文庙位于城西水西门一带,临汾河,后因水淹而毁。光绪七年(1881),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原址以东约七八里的崇善寺遗址上重建文庙。到柯璜建馆时,距建成不过三十几年。

  中国古代最普遍存在的公共建筑是庙宇。除宗教功能之外,庙宇还有很多世俗功能,比如住宿、商贸、教育等等。而废弃的庙宇世俗功能则更加扩大,记得当年我的小学校舍就是旧庙改建的。

  柯璜以文庙建馆,馆舍方面应该问题不大,但经费、人员却很成问题。柯璜除自己亲自动手去做,还广泛发动社会名流捐书捐物。一时间,社会贤达、政府官员引为风尚,争先送匾、送书、送物,馆内庭柱挂楹联者不下数百处。

  山西学问及书画大家如郭象升、常赞春、赵铁山等亦有大批书籍寄存馆内供众阅览。

  郭象升是山西晋城人,曾就读并执教于山西大学堂,还担任过山西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学问精深,有“山西学子”之誉。

  常赞春,山西榆次人,光绪二十八年中举,曾先后就读于山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为林纾弟子,常年在山西从教,文章书画俱佳。

  赵铁山,山西太谷人,是为独步一时的书法大家,有“大江之北无出其右”之说。他不仅书法好,人品更是受到众人赞颂。有故事说,日寇占领山西时,强迫他出任维持会长,他以假死应之。“消息”传至西安,文化界为他隆重追悼,蒋介石亦送花圈表示敬意。而他在1945年真的去世时,人们以“就死易,全名难,当年之不死而死,正今日之死而不死也”这样的文字,对他表示怀念。

  在柯璜的不懈努力以及多方赞助之下,图书博物馆很快便呈现规模,成为了山西学子的“琅嬛福地”。高兴之余,柯璜曾咏诗为记,诗中有“宫墙聚书籍”“共以乐陶然”句。

书画大家柯璜


  柯璜不单是学问家、事业家,更是书画大家。在书画方面,当时他与吴昌硕、齐白石齐名,书画界有“南吴北齐西柯”一说。上世纪30年代,柯璜曾与齐白石在北平合作过一幅扇面,白石作画柯璜题诗,书画俱佳,柯璜在落款处题“二璜唱双簧”(齐白石亦名璜),一时传为美谈。

  柯璜的书法师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二张”(张芝、张旭)和怀素,风格劲道。他的作品很受时人追捧,多有人慕名前来相求,他于是在馆内设巨砚,还自制研墨机,流水待客为人作书。据说他“每日书写屏联二三十幅”,数十年不易。

  赵铁山曾有诗日:“挥书日万言,墨每需一斗。草书源芝旭,十已得八九。”他用的笔也很有特色,铜管,重半斤。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柯璜愤而手书文天祥《正气歌》四页屏,并刻石朱拓数百份分赠军队旅长以上军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意在激发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

  他还画《醒狮图》挂于馆内,激励国人精神。除此之外,柯璜还写了《九一八告日本君臣士民书》和《一二八告全国同胞书》,用以警告日本侵略者以及号召全国同胞团结对敌。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柯璜撤退到陪都重庆,寓居歌乐山,鬻字卖画为生。不时与故交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在云顶寺禅房谈诗论画,与董必武、冯玉祥、马寅初、郭沫若等人亦有交往。柯璜在云顶寺四周留下了许多书法镌刻。柯璜还写出《历代权奸传》,用以鞭挞汪伪汉奸。

  抗战胜利后,柯璜留在重庆。1949年春,柯璜与美术、教育界知名人士联手创办蜀中艺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1951年,蜀中艺专与西南美专合并为重庆艺专,柯璜继续担任校长。后艺专并入西南师院美术系,柯璜任西南师院筹备主任,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南区美协主席、重庆市文史馆副馆长、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


“直把并州作故乡”

  1957年,已经八十一岁高龄的柯璜回到山西太原,担任了山西省美协主席。他还是全国政协第二届和第三届委员以及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1963年11月柯璜于太原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七岁。当时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中央统战部等送了花圈,可谓备极哀荣。

  柯璜生在浙江,但他“直把并州作故乡”,一生中竟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山西度过,山西也把他作为山西名人看待。而他真正的故乡同样将其看作名人,当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心正在收集柯璜先生的相关文献。

  几经改制,柯璜的故乡黄岩现在成为浙江省台州市的一个区,而桐屿镇则被划入台州市另一个区——路桥区。路桥区有一座区图书馆,有报道说,2008年1月,路桥区图书馆获得保存完好的两封柯璜信稿,这是当地社会人士首次捐赠的柯璜真迹。信写于1961年,捐赠人陈晓方说,这些信是其刚赴杭州师范学院任教时致信柯璜后所得的回信,由于对柯璜先生一直心怀敬意,所以回信一直被珍藏。他是在得知区图书馆致力于柯璜文献收集与研究时捐献出来的。

  抗战期间,柯璜曾回过家乡路桥,许多乡人慕名求作。柯璜不论贫富、辈分,有求必应。据估计,期间留下作品应有一万余件,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作品没能保存下来。但愿路桥区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在收集整理柯璜作品时能再有收获,在柯璜研究工作中取得成绩。

再说山西省图书馆


  2008年7月30日,计划投资3.5亿元的山西省图书馆新馆项目正式启动。2013年7月2日,新馆在汾河西畔的长风商务区正式开馆。现馆舍建筑面积近三万平方米,藏书刊文献二百二十万件,古籍中有唐人写经、北宋刻《福州藏》、北宋雍熙三年绛州刻本《佛说北斗七星经》、北宋元丰七年刻本《大方广华严经合论第四十一》等孤本、珍本。

  山西省图书馆新馆是山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公益工程。建成后的图书馆新馆不仅是省级综合性图书馆,也是山西省的总书库,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信息的职责,成为全省的书目中心、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和业务研究交流中心,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文化休闲娱乐等多项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