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国:做好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来源:图书馆报作者:才佳玉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4年,其前身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图书馆,1987年随学校由河北宣化迁至省会石家庄。学校1996年4月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2016年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亦随之改用现名。现已建成集借书、阅览、网络查询、数字视听、联机检索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图书馆。 陈安国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馆长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安国,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众多学术论文,主持多项省内重大科研项目,出版了《城市区域合作》《京津冀产业发展升级研究重化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趋势与升级》《现代城市文化与文明》等著作。陈馆长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又在图书馆工作中取得哪些成就?不妨跟随记者来了解一下。 Q 记者:贵馆的馆藏规模以及特色资源情况如何? 陈安国: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4年,先后经历了宣化地质学校时期(1954-1965)、“文革” 停滞时期(1966-1970)、地质学院时期(1971-1996)、石家庄经济学院时期(1996-2016)和河北地质大学时期(2016至今)五个时期。现已建成集借书、阅览、网络查询、数字视听、联机检索等功能于一体, 拥有纸质馆藏文献14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400多种和16个电子数据库的多功能新型图书馆。 我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始终紧密围绕学校“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地学、经济与管理类书刊报文献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馆藏体系,尤其是在地学类和经济管理类图书收藏方面,几乎囊括了近年国内公开出版的相关学科的所有图书,馆藏特色明显,契合学科需要。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购买收藏了影印版《申报》并将其作为馆藏珍品。 近年来,图书馆在接受名人名家捐赠资源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先生先后将个人藏书赠予我馆,图书馆建成了李廷栋书屋、朱训书屋;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不仅将私人藏书赠予我馆,而且也带动了部分社会力量进行捐赠,我馆在此基础上建成耀会长城书屋。 Q 记者:在数字化建设及高校数字资源共享方面,贵馆作出了哪些努力? 成果如何? 陈安国: 根据学校教学与科研需要,图书馆订购了包括CNKI、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百链、国泰安、EMERALD、EBM、SAGE、金图在内的16个中外文数据库。自建了馆藏图书、期刊、报纸、特种文献书目数据库,自建了随书光盘数据库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等特色数据库。 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理论的基础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二是图书馆协作或图书馆网理论。在共享理论基础上产生了馆际协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行业或地区分工协作等一系列文献资源建设理论。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资源共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资源共建是资源共享的基础,资源共享也能引导人们更好地进行资源共建。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与中国地质图书馆签订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双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地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我校图书馆和广大教师可以远程访问中国地质图书馆的数字文献。 我馆部分教师还参与了由中国地质图书馆牵头的“高校地质博硕论文及特色馆藏目录采集项目”, 项目组采集了我馆地学类学位论文目录数据和新入藏地学类图书、资料等馆藏MARC数据,编辑加工后向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文献中心进行提交。项目建成后,我校图书馆与其他地学类高校图书馆、地质系统的文献中心将连接起来,这将为我校的地质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最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为进一步提高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图书馆还加入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申请获得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授权,为全校有意愿的教职工办理了河北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借书证。
以上数字资源共享方面的举措,极大满足了我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Q 记者:在打造“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贵馆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安国: 我校图书馆利用超星移动图书馆提供的平台,与汇文OPAC 系统对接,实现馆藏查询、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热门书排行榜查询、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读者可以使用手机、pad 等移动设备下载超星移动图书馆APP,登录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下载、阅读电子图书、报纸文章、中外文期刊文献,听讲座或公开课,自助完成个人借阅查询、馆藏查阅、图书馆最新资讯浏览。 Q 记者:贵馆在阅读推广中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陈安国: 文字的产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阅读是在文字产生之后出现的社会活动。现代意义的阅读推广始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国际图书年”。鉴于“国际图书年”对阅读的倡导,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组织开始实施相关的阅读推广计划。 高校教师与学生是社会阅读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均年阅读量要高出我国国民年平均阅读量的3至4倍。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具有人文性、学术性、专业性、研究性等特点,推广工作要注重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宣传教育。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与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关系密切。读者服务工作的读者发展、书目推荐与导读、读者教育、宣传推广等,都可以迁移到高校阅读推广中。 我校图书馆自2014年以来,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每年春季4、5月份举办读书月系列活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读书月期间,图书馆将会举办“鹿鸣杯”大型传统文化活动。“鹿鸣杯”活动现已连续举办4次,成为图书馆传统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品牌,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除此之外,我馆还面向全校读者举办书刊交换活动、图书漂流活动、书目推荐、书评比赛、图情知识竞赛、读书之星评选、“阅读与美”艺术作品评选活动。当然,我馆也会邀请专家开办各种讲座,讲座内容包括读书方法、诗词欣赏、数据库培训等。 Q 记者:您如何看待读者与馆员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 陈安国: 《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这两项职能的发挥要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的一系列业务和管理工作来实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面对读者的;二是其他业务部门和管理岗位人员。 一般情况下,一线岗位人员是与读者面对面的,这些岗位包括流通、阅览、信息咨询、文献检索等。我校图书馆的特藏、舆图两个岗位,也是直接面向读者提供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从身份上划分主要为两类, 一是教职员工读者;二是学生读者。 从发挥高校图书馆职能的角度来看,图书馆一线岗位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服务、教育、学术伙伴的关系。 第一,工作人员要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图书推荐、借阅、参考咨询、查重查新、文献信息检索、阅读推广等文献信息服务。 第二,培训、教育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文献信息资源。 第三,工作人员作为读者在知识创新与管理方面的伙伴,参与到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来,引领读者的知识获取、促进读者的知识创造。 第四,在提供服务和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以自身的专业素养、高尚情操、道德品德、人格魅力等,率先垂范、感染读者。图书馆二线岗位的工作人员虽然不直接接触读者, 但他们也间接发挥着服务与教育的作用。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离不开空间、资源、技术、馆员四个要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建筑、装修、装饰、家具、设备等应具有一定的品位,讲求体验性和艺术性。为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应设置各种交流空间、新技术体验空间、创新空间、文化艺术展览空间、休闲空间等,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感受文化精髓带来的精神享受。 关于资源要素,图书馆要根据高校的学科建设收藏丰富的纸质与数字资源,同时,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资源,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关于技术要素,应用在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有多种,如RFID技术、图书ATM机、安全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等,每种技术的使用都伴随着设备的更新。对图书馆来说,最具革命性的技术是数字图书馆技术, 如今该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 图书馆要学会利用新技术,用新技术、新设备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馆员方面,工作人员要以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依托,解决好读者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满足读者的需求。还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处理好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Q 记者:请向读者推荐几本您认为的好书。 陈安国: 我国每年出版图书十几万种,每本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并非一句空话,事实的确是这样,你认真地读懂了一本书,你就真的能够受益。但图书推荐这个工作还是需要做的,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名著,有助于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好书、收获知识。 文学类的图书我推荐大家读《平凡的世界》《呐喊》《四世同堂》《家》《围城》《老人与海》《红与黑》《人间词话》;历史、逻辑、心理学等方面的图书,推荐大家读《史记》《万历十五年》《梦的解析》《人性的弱点》《爱的艺术》《正义论》《社会契约论》等。 我建议同学们尤其是没有经济学基础的理工科的同学读一遍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两本书通俗易懂,对我们理解经济运行非常有益。政治理论方面,建议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如果读者有时间的话,建议多读经典、多读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