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阅读的路上来源:图书馆报作者:李晓玲
时至今日,我由教学岗转到图书馆工作已经7年了。进入图书馆上班意味着放弃专业,走向另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从表面适应日常工作内容,到内心真正接受另一个工作领域的过程,艰难而漫长。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想拥有这种巨大力量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庆幸的是迷失了几年之后,我与“阅读”再次牵手,成为不离不弃的挚友,她陪我挖掘出巨大力量的一个小角落,帮助我在新的领域里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和幸福的感觉。 馆员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是我来图书馆上班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仅仅是借还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吗?怎样才能在烦琐平常的工作中寻找到乐趣?在阅读了与图书馆相关的《文明的沃土》《相约在图书馆》《图书馆的价值》等书籍,阅读了图书馆界吴建中、程焕文、王波等学者的论文,阅读了西北老汉、图情家、图书馆王梅等研究型馆员的博客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找到了馆员们的“家”。 阅读能带动思考,思考促使我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写作,《馆员的价值》《这就是图书馆化? 》《阅读推广的力量》…… 每一次《图书馆报》的老师给我发来刊发邮件,我的信心就会自动增加一点,毕竟自己的所思所想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在失去了专业、失去了同行者之后,阅读帮助我重新找到了精神家园,建立起自己的领地。每一次帮助学生查找资料、指导学生如何查阅电子期刊, 每一次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每一次鼓励同学们去多借书、多读书,每一次收获“谢谢老师” 和微笑,都使我的平凡生活变得更有韵味。 我们给学生传递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书,更是对知识的渴求、对学问的尊重、对阅读的热爱和激情。由此我慢慢领悟到,知识和信息服务才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领域。 阅读是我与同学、同行、同事们交流的彩虹桥,站在这里看风景,永远都有快乐愉悦的心情。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我最欣赏的回答是雅斯贝尔斯写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在新校区图书馆上班,闲暇时间都在看书,“书”的故事自然不少。办公室对面四楼是考研学生聚集地,站在窗边学习的同学正好将我一收眼底,因为手中的“书”,因为阅读的姿势,让学生对我产生出信任和亲近的感觉,敲门到我这里诉说藏在心底的困惑。 阅读拉近了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成为我与素不相识的同学之间、与千里之外素未谋面的同行之间沟通的桥梁。因为喜欢书,只要有自认为不错的新书,同事们都会给我推荐。 阅读的那一刻,感觉生活太美好了,因为这些书,也因为将我带到书中世界的这些人。从那一刻起,我下决心在工作中做一个快乐的摆渡人,我想把阅读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 2017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的摆渡人之梦竟然由最初的“一叶扁舟”奇迹般地变成“大型游轮”。在馆里眼界高远、做事有魄力的刘馆长带领下, 同事们齐心协力策划了青岛理工大学以“共读与分享”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团委、图书馆和人文学院共同主办,新华书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赞助资金和奖品,中文系的老师们义务为大家评审稿件。 这次读书节活动共有三场讲座、一次主题书展。“朗读者”进校园活动表扬了借阅排行前10 名的同学;主题征文有近300名同学参加;创建了“书语者”QQ交流平台;出版了刊物《青语》……我参与了其中一些具体事务工作。在联系借阅前10名的同学时,接电话的辅导员老师听说自己同事的班级竟然有两名进入借阅排行前10名的同学时,很是羡慕;学生处的老师说他们也想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想带动学校的学习氛围,营造大学书香气息…… 这种正能量的传播,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在活动的尾声,当我给上百名同学一一发去获奖的短信通知,回家时天色已晚,很是疲惫,路边竟传来《在路上》的旋律: 在路上,有我真心的远行,在路上,感谢温暖我的人…… 那一刻, 我突然想到了《图书馆报》的老师们, 他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参加过报社组织的征文比赛,他们给获奖馆员一一回复,并将证书寄给每一个人。还记得我的证书是爱人取回来的: “还不错”, 很久没听到这位在自己专业领域一直钻研且成功的教授表扬我了,上一次我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被他赞许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想到这些,觉得累点也是值得的。如今,自己也成了可以给同学们送去温暖的人了。 朱熹说,“读书之乐乐无穷,春夏秋冬乐其中”。春天“绿满窗前苹不除”,夏天“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天“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数点梅花天地心”。我想说,这是人间读书的至美之境,如果还有比这更美的,那就是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年轻学子们,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与千里之外的同行们一起,走在阅读的路上。 【本文作者】李晓玲 青岛理工大学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