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阅读一部地方作品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李焕龙

  地方著述, 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爱阅读地方作品,不仅因为自己向来热爱地方文史、热衷推介当地作者,更是如今身为图书馆人的履职行为。在搜集、整理、交流、研读地方文献的实际工作中,使我深深感到:地方文献不仅是基层图书馆最富个性的“特色馆藏”,而且是当地最有价值的文化名片。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 每周阅读一本地方作品。完成这一任务,给我的工作带来三个好处:一是逼迫自己去搜集地方文献;二是有利自己去做地方作品的阅读推广; 三是为地方文献研究起到引领作用。仅是最近几周所读作品,就使我受益匪浅。

  《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是安康学院文传学院院长戴承元教授倾情于地方文化建设的又一力作。市委宣传部开发行座谈会时我略一翻阅,就感到馆藏、阅读价值重大,当下索要50册,供全市10县区图书馆收存、借阅及城区各阅读团队轮换阅读。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遴选12家家规家训并予注译,我从中看到:安康传统家规家训重视人的道德理性能力的提升、人的独立意志的培养、人格尊严的保护、儒家人文精神的传导、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及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构建,对我们今天的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或许正因为如此,安康已有汉阴县沈氏、岚皋县杜氏两部优秀家训被中纪委当作党风、民风、家风教育的范本推荐。也正因为此书的育人价值重大, 才使我们两个阅读团队的书友写出了70 多篇书评,才使收藏谱牒由此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近来的业务建设新动向。

  《山林诗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因徐山林同志祖籍安康,并在安康成长、读书、参加工作,官至地委书记,而使此书成为本馆收集的地方文献。虽然他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等省级领导岗位上工作20多年,但他心系家乡,关怀安康,写了大量与乡亲、乡情有关的诗词作品,并出版过诗集《故园诗笺》。今读他的组诗《巴山拾趣》《十县题诗》,被其家国情怀深深打动。尤其《归乡》中的“山花簇簇儿女意,古树巍巍老母容”,赤子之心跃然纸上。徐山林与臧克家等著名诗人结为好友,其诗作被称富有“杜甫诗风”,被誉为“身为高官的民间写作”。获得这样的地方文献,不仅对地方文化有资料价值,而且对地方人文有教化作用。

  《汉调二黄口述史》(陕西旅游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是安康市群艺馆副研究馆员罗玉梅女士的近作。她以口述实录的方式,釆访了46 位当事人及见证者,讲述了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汉调二黄戏是如何形成、兴盛与滑坡、衰落的,以大量史实展示了一群人、一个剧种的命运。近日,当我与几位既是书中人、又是好朋友的老艺人交流阅读体会时,他们均因哽咽而难以成句。当我与刚刚读罢此书的“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几位书友交流读后感时,一位书友说:“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才能写出好作品!”对此,我深有体会:五年前,我任市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时,曾列了《汉调二黄发展史》《汉调二黄人物传》等创作计划,均因对人对事不熟悉、对专业知识不了解而作罢。罗玉梅不同,身为群艺馆专职非遗研究者,自是内行。阅读此书让人感到:把日常业务做好,也能成为专家。此书朴素,此理朴实。

  杜文涛先生编著的《巴文化与岚皋》(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年10 月出版),我是刚发行即到手,一到手就速读。该书的文史价值在于,作者用史海钩沉、考古论证的方式向学界大胆宣布:岚皋文化的根系不是周秦文化,而是巴文化!这在周秦文化占居绝对统治地位的陕西省,在地处秦头楚尾的安康市来说,需要很大的学术勇气和担当精神。时任岚皋县文广局长的杜文涛,不仅客观公正地回答了这一学术问题, 而且促成该县致力打造巴文化品牌,在著书立说、演艺宣传和古迹重造、文化旅游等方面举全县之力推系列举措。此人向我们证实:为官一任,除政声外,若留点学说,则更益于地方与民众。

  《拨亮精神的烛光》(西安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是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叶松铖的文学评论集。今年元月底,为策划、运作安康市第三期“两城同读一本书”活动,我将此书推荐为同读之书,原因有三:一是叶松铖先生的好读书源于读好书,其如何选书、买书、藏书、读书的经验值得与广大书友分享;其二是叶松铖先生会读书,他凡决定阅读之书,必做札记、必写心得,读罢书本再查相关资料、作系统思考, 继而写成书评或见解性论文;其三是“叶氏书评”自成风格,将学院派的理性辨析和社会学者的激情抒发融为一体,文章血肉丰满,被称为“不说假话的评论家”。因此,我建议“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将此书作为教材,以学读书方法、书评写法。

  精读几部地方作品,让我对地方文献工作情感更浓。于是,向全市50余家业余阅读团队发起一个倡议:读地方书, 知地方事,育地方人,兴地方业!

作者 | 李焕龙 安康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