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少儿馆跳蚤市场来源:图书馆报
不久前,离居住地最近的那家少儿图书馆举办了一次大人孩子一起参加的活动,着实happy了一回。真希望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通过这次活动,也感到图书馆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的作用可以很大,起码不次于幼儿园。 这个活动说出来其实并不稀奇:儿童跳蚤市场。我是觉得它稀奇在于,该活动自始至终图书都不占主流,跳蚤市场上交换的东西大多是玩具、衣物等(要求至少八成新)。这样的活动完全可以不由图书馆来举办,而应该是幼儿园多举办。但遗憾的是我孩子所在的那家公立幼儿园从没举办过类似活动。活动中有书的参加,多少还是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起码图书馆在书方面很有货。 知道举办该活动的信息,还多亏了周末去图书馆还书,顺便在馆内的活动征集令上看到的,当时就觉得很好,且报名人数不限。因为最终活动是借旁边的公园一角举办的,很宽敞,自然是小朋友越多越好。事实上,我觉得参加活动的人员不会满溢得无法控制,因为该馆的顾客本就没想象的那么多,我要不是恰好周末去还书,也看不到这个消息。由此可知,我一定错过了不少类似的活动。如果为了及时沟通信息,少儿图书馆给各个办证的家长建个微信群就好了,就像幼儿园那样——我想。当然,图书馆的持证家长的数量和幼儿园不是一个数量级,前者远远大于后者,建立微信群未必好操作。但通过什么方法及时与家长们沟通呢?是一个问题。光通过图书馆网站是不行的,我几乎不上它的网站,除非万不得已。或者,图书馆可以不时将活动信息发到家长们的手机上?馆方也未必有这个耐心吧……好了不想了,暂时存疑。总之,我幸运地带孩子参加了此次跳蚤市场活动。 孩子有不少玩具已经不玩儿了,可以带上;有些衣服也不穿了,亲戚中也没有年龄比他小的孩子,衣服小了就浪费了,正好可以在跳蚤市场上清一批货,以免家中堆积得过多。于是,我们早早准备,按照活动的要求把旧玩具和旧衣物清洗消毒,干干净净地带去参加活动。活动中也规定了可以带旧书,但是孩子倔得一本书都舍不得,我只好作罢,毕竟舍不得书是好事,说明他看重书。少儿图书馆的本职角色也在活动中显现出来,那就是图书的参与。按照规定,参加的孩子可以带书,为了图书资源的不足,图书馆自己也准备了一部分旧书打底。值得一提的是跳蚤市场的交换规则,那就是将物品按照种类确定“价格”,并有相应的自制纸币。比如:玩具是一种1元钱(稍大型玩具可以是2元);衣物是一件2元钱;书最贵,一本3元——后来才知有时需要“竞价”,因为也许不止一人看中某物品。活动入场前,参加的家庭依次领取5元纸币零花,入场后就开始摆地摊。 活动开始后,我发现每个摊位的家长和孩子都是手里既有家里带的旧物,又有几张纸币。于是,既可以通过物物交换的方法直接谈判交易,愿打愿挨,也可以手持纸币去自由购买,当然前提是对方肯卖,这也属于自由贸易。偶尔有类似竞价的叫喊声出现,好不热闹。活动中需要家长和孩子一个看摊儿,一个出去持币购物。当然活动的圈子并不大,总共三十余个家庭,孩子与家长之间有什么事喊一嗓子就听得到。活动的细节不详细说了,怎一个热闹了得!幸运的是孩子自己买到了一双合脚的球鞋,花光了5元钱,因为恰好有别的孩子在争,只好竞价,大手大脚一次性花光。孩子长得快,锻炼用的球鞋眼看就挤脚了,此次收获不小。我们携带的物品半数以上卖出或交换出,剩下的根据活动规则是不让带走的,留给图书馆处理(也许是捐献)。我们的主要收获是一双球鞋、一个电动玩具、一本书。那本书,则是购买的由图书馆提供的旧书,一本不错的知识读物。图书馆提供了几十本旧书,也等于是馆方拿来参与跳蚤市场的物资。整个活动竟然持续了三四个小时之久,孩子和我都不觉得累,再说累了可以随时坐下来休息或吃东西。 图书馆是用来促进阅读的机构,举办这样的活动目的何在?因为显然,图书在活动中只是配角。 我想:一是,图书馆早已不是以前的图书馆了,现在的图书馆尤其是少儿图书馆是儿童的天地,只不过这个天地的四周全是书而已,除了书以外自然还可以有别的,比如绘画、游戏、活动等。 二是,举办这类活动是为了促进亲子和谐,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因为图书馆除了是图书借还机构,还是教育机构。 三是,为了提升图书馆的人气,这也是图书馆自我宣传的一种手段吧。只有图书馆提升了人气,知道它的人多了,才会有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走进图书馆。走进图书馆的人多了,看书的自然也就多了。就在此次活动举办场所的外层,一个醒目的小横幅上写着“某某少儿图书馆亲子跳蚤市场”,不吸引人来人往的眼球是不可能的。另外,图书虽然是此次跳蚤市场的配角,但这个配角分量很重(最贵),无形中抬高了阅读的身份。举办这个活动也不算图书馆“不务正业”,因为一缕书香夹杂在其中,虽然不浓,但书香的味道最独特,也最持久,可算是点睛之笔。明眼人一看这个活动的诸般细节,就知道除了图书馆,别家单位还真举办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