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新港:只有“不一样”,才对孩子有魔力来源:图书馆报作者:才佳玉
近日,儿童文学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常新港携新作《尼克代表我》亮相新华书店总店城市书房。 《尼克代表我》是常新港历时3年、再次发力创作的长篇新作。常新港以作家和父亲的双重身份,用他冷冽凝练的笔触,对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境遇进行了一次深情动人又发人深省的书写,完成了这部能够引发孩子和家长强烈共鸣的优秀作品。 活动现场,常新港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吴琳、现场读者共同分享其创作经历,及新作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借此机会,《图书馆报》记者对常新港进行了采访。
记者:新作《尼克代表我》被认为是一部孩子成长的心灵史,请问您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您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常新港:今天,成长中的中国孩子,都有他们自己心中的世界,也就是他们想拥有的、内心渴望的世界。每一个写作者都曾有过童年,从成长到走向成熟的每一个阶段也都经历过,他们当时也都有这样真实的渴求。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成长,还原孩子的本性,是我写作《尼克代表我》的初衷和我写作中最想表达的情感。
记者:儿童文学研究者王泉根认为,《尼克代表我》讲述的是两种纬度、两种视角的对话和交锋,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纬度及视角? 常新港:王老师说的两种纬度是对的。如果仔细剖析这部小说,它还有很多的角度,很多的纬度。这会让这部小说变得丰满厚实。我自己很喜欢小说中“尼克”的视角,它来自一个完全独特的世界,一只流狼狗所经历的世界,它的故事,给我们今天的孩子生活中“学校——家庭——补习班”类似单调平淡的时光,带来不一样的曙色和黄昏,这种“不一样”才对孩子有魔力。
记者:《尼克代表我》中的“尼克”是一只小狗的形象,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小狗这一形象,而不是其他动物形象? 常新港:我写过长篇小说《一只狗和他的城市》《笨狗如树》等,都是以狗的形象为主角的。这不奇怪,之所以选择小狗的形象,跟我的北大荒生活有关。我在农场生活了很多年,先后养过三条狗,它们竟然有三种不同的命运。我熟悉它们,它们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是我成长中最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尼克代表我》是一个升级版的关于狗的故事。“尼克”是一只狗,而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吴小小”的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寻找狗的故事。结果有一天,这个孩子终于经过千难万险寻找到尼克之后,这只叫“尼克”的狗变成了这个叫“吴小小”的孩子的人生导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折射出的很多话题,都是我们的老师、家长所关心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父母?我觉得这都是人生现实的话题。 尼克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同寻常的,我觉得尼克就是60岁的常新港,我把我的人生阅历告诉了尼克,尼克正是通过我的嘴、我的笔,告诉书中那个孩子关于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世沧桑。如今城市里的孩子们生活得非常单调,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家庭、学校、补习班,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的生活阅历。我希望通过《尼克代表我》这本书,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在家庭与学校之外更加广阔的体验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我们需要接触的人生空间。孩子需要成长,在这样的空间里才能真正长大。
记者:从1983年开始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选本》到2003年为止,您都有作品入选,请问您一直致力于创作优质童书作品的动力何在? 常新港:这是一个老话题。现在的儿童文学选本很多,从1983年到今天,几乎每年都有小说入选,这属于短篇小说写作的领域。很多的作家和评论家都在提倡儿童文学作家要写短篇,它会检验一个作家的文学功力。短篇写作,会要求作家不能在作品中掺水分。短篇创作,会约束作家的随意和松懈。创作优质童书作品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自己作品品质的要求。 我爸爸是一位语文老师,在我小的时候给我订了两本刊物,一本叫《学习与批判》,还有一本叫《朝霞》,这两本杂志都是上海的。订的刊物寄到家后,爸爸就给我下“命令”,不管是看小说还是理论文章,每天都要写读书笔记,我像完成任务一样写读书笔记。其实爸爸是为了不让我离开文字,我真的理解他的苦心。当我高中的时候,就慢慢喜欢上了文学。 在我12岁的时候,曾经读过苏联作家费定写的《城与年》,读完之后我跟爸爸讲:“苏联有圣彼得堡,德国有柏林,这本书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情……”爸爸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说:“我看了《城与年》”。爸爸说:“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我就讲了。爸爸这时候拍着我的肩膀说:“新港,你将来可以当作家。”我觉得这句话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了。 我觉得我应该当一个作家,于是我就开始写东西。我那时候写的东西很不像样,我爸爸有一次在看了我写的东西之后,说:“新港,我写了一本小说,你这个暑假什么都不要做了,把我这个手稿抄下来。”我在抄写的时候,才知道文学语言应该是形象的,是生动的。我后来才知道,这是爸爸在写作方面给我的最早的教育。我非常感谢我的父亲。从1981年写第一篇作品,直到现在我出版了110本书,变成了一个作家,这个成长过程是非常艰辛的。 我就是喜欢写作,真的喜欢。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没有电脑,只能用手写书稿。我一个月曾 经接到过七篇退稿,收发室的人拿着退稿说:“新港,你的退稿信。”我接到第一篇的时候想,还有六篇在外面。结果一个月后剩下的六篇都退回来了。我想我不能当作家了。当我想放弃的时候,爸爸跟我有一次对话,爸爸问我:“新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文学更让你喜欢?”我想了想说:“没有了。”爸爸说:“那你就坚持下去。” 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当你们从现在开始喜欢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当你们做到像我这样60岁的时候,你们一定会得到生活的回报。
记者:在儿童文学作品持续火热的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当前儿童文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您认为如何才能唤醒及保持儿童文学的原创力? 常新港:我不是评论家,也不是出版人,只能谈一下写作者的感受。童书出版市场的火热,是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大环境造就的。童书需求量大得惊人,童书的出品,自然可能遭遇泥沙俱下。一个有品质的作家,在这种时候,他会选择“常销”书的写作。因为,他的写作时间有限,他不会浪费自己的写作黄金期,他要为自己的信念和生命负责。
记者:作家只有在一定的文学素材积累的前提下才能创作,请问您是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素材积累的? 常新港:每一个作家的文学素材积累的方式都不同。人生经历、学识、喜好等,都会决定什么样的素材会进入自己的写作中,什么样的素材会被自己永远放入不被利用的垃圾箱中。每天的生活,都在积累,也都是积累。 我在写《尼克代表我》的时候,大脑中一直有我女儿的影子,我觉得她的成长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和我的爱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我的爱人原来是一位教师,她对孩子的任何事都要管,管她的学习,管她的衣食住行。但我是属于陪伴孩子玩耍的人,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研究生毕业,在她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关于她学习上的事我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特别奇怪的是,当我们送她到悉尼读研究生的时候,在机场里,我女儿什么话都不说。突然,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爸,你把我养得很好。”我的爱人非常不解,她说:“我对你付出这么多,最后怎么是你爸把你养得很好?”几十年之后,我女儿终于在她妈妈的“逼问”下说:“爸爸真的陪伴我陪伴得很好。” 我觉得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宽松的、充满爱的环境。夫妻之间千万不要联手拼命地“对付”我们的孩子们。在这本书里,我除了创作出尼克与吴小小之间的故事,还想通过这个故事折射出很多现实的教育话题,比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孩子心目中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等等。小说里的主人公吴小小在面临来自父母施加的巨大压力时出现了选择性失聪,他可以听到任何人说话的声音,却唯独听不见父母的声音。我认为当一个孩子被限制到极致的时候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这一点也不夸张。同时,也希望读到这本书的家长能够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幸福的空间,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记者:请问您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 常新港:今年和明年,我已有两部小说在构思,目前正在做一些准备工作。尤其是后一部小说,准备工作耗费了一些时间。具体内容,还不便透露。
记者:请您为小读者推荐几本您认为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并说明推荐理由。 常新港:首先,我想为小读者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村生活的“过去时”的作品,书中生活气息浓郁,内容真实可信,它会让我们看清今天泛滥的“虚假”作品的浅薄和无聊。 其次,我想为小读者推荐杨志军的《海底隧道》,这部作品充满了感人的亲情和赤诚的家国情怀,是唤醒当代少年儿童信仰和灵魂的写实力作。 最后,我还想为小读者们推荐孙幼军的《怪老头儿》,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从未离开。 另外,年轻一些的作家如毛芦芦、王勇英等的作品可读性也很强,在不少作品粗制滥造的当下,他们的作品真诚,来自生活,有根。他们尊重文学,尊重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