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刊也可变废为宝来源:图书馆报
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的报纸和期刊在下架后如何处理是一个难题,因为保存书库的空间有限,不可能保存太多的旧报刊。即使保存得很少,日积月累,书库的剩余空间也越来越小。一般图书馆除了一小部分装订保存外(如《人民日报》《新华月报》等),大多数都当废纸处理了。报刊室流通的报刊从内容上涵盖了各个方面,不少报刊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具有收藏价值。图书馆众多报刊受制于馆藏空间的有限,最后大多不得不作为废纸一卖了之,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公共文化的损失。图书馆的报刊作为公共文化产品,虽然因空间限制不能全部保存,也应该想方设法推向社会,服务于大众。如能合理利用旧报刊资源,也可以变废为宝,提高报刊的社会利用率。 一、拣选装订 馆员自选:馆员熟悉馆藏,对订阅报刊的了解有专业上的优势。一般来说,馆员自选的报刊是比较有阅读和收藏价值的。报纸可选择《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经济参考报》《华夏时报》《旧闻报》《健康报》《中国摄影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花卉报》《文汇读书周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体坛周报》等,期刊如《环球》《瞭望》《半月谈》《世界知识》《凤凰周刊》《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理财周刊》《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大众电影》《人民画报》《百年潮》《炎黄春秋》《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天地》《新体育》《足球周刊》《健康与养生》《园艺花卉》《新华文摘》《读书》《读者》《意林》等。 读者推荐:有许多报刊并不知名,却可能为一些读者所喜爱。特别是一些专业报刊,如科技类、教育类等,适合一些专业读者阅读,馆员自选时很可能忽略。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馆信箱、网站或留言簿等方式建立一个读者推荐平台,了解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分期装订:对于拣选的旧报刊,可按类别分期装订。报纸有日报、周报,期刊有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等。一般来说,对于拣选的旧报刊,日报一个月应装订一次(30份),周报半年装订一次(25份),周刊、半月刊三个月装订一次,月刊半年装订一次(6期),双月刊一年装订一次(6期)。装订好的报刊应该集中存放,对在较长时间(一至两年)后仍未能实现社会流通的旧报刊,除可将一小部分馆内留存外,其余大多可以剔旧处理。 二、社会营销 广而告之:通过公告栏或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装订后待处理的旧报刊公示于众。为了让读者了解更详细的报刊信息,还可以将装订报刊的封面、日期卷号、主要目录等制成图表,在图书馆公告栏、网站上公布。 限期出售:装订的报刊可以对外出售,明码标价,价格宜优惠,如装订的报纸(30份)售价3-5元,装订的期刊(12册)可售10-20元。为了提高出售时效,对待售的报刊可定销售限期,如月底前停售、年底前清仓等,此类限期出售信息应在图书馆公告栏或网站对公众发布。 集中展销:装订的报刊也可以采用集中展销的方式向社会推广。可以在馆内展销,也可以走出去,利用公园、广场等社会场所展销。集中展销前要做好社会宣传,以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值得指出的是,与新书阅读活动相比,旧报刊集中展销也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创新方式。 有序赠送:装订的报刊也可以对外赠送。赠送对象面向社会,重点是学校、社区、医院等公共单位(场所)。赠送要履行一定的程序,图书馆向社会公布可赠送的旧报刊后,需求单位可以前来办理赠送登记手续,然后领取。 可以预见的是,旧报刊的社会再利用会给图书馆及工作人员增加很多工作量,然而在网络化和所谓“纸媒危机”甚嚣尘上的今天,让社会多保存一些有价值的纸质报刊,让更多的人体验纸质报刊的温暖,守护文化,薪火相传,自是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