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之言:英雄是军事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记者 叶梓

余之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长篇小说《剑走偏锋》《影子战士》《解密金鸳鸯》《一个女人的战争》《旺水谣》《战争画廊》等,部分作品被搬上荧屏。

余之言分享会现场.jpg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余之言长篇小说《密码破译师》的新书分享会在新华书店总店城市书房举行。这是一部讲述我军革命战争年代密码破译师神秘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以鲜活的人物、多重的悬念、精彩的布局、史诗性脉络,讲述了密码破译师破解战争秘密、寻觅不战之路的故事,为中国军事文学长廊增添了不多见的崭新一页。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余之言老师,请他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密码破译师.jpg


记者:您的经历给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助益?

余之言:《密码破译师》是我的第七部长篇小说。我写的小说,全部是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大社重点推出的。这七部小说,约有250余万字,都是写革命战争题材的。所以说,对一个常写战争历史小说的作者来说,读书学习至关重要。这些年,我根据创作计划,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我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阅读。我小说里的故事、人物等,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来的,书是我最珍重的良师益友。


记者:新作以破译密码为主线,您是如何想到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余之言:早年,我在南京政治学院学习党史、军史时,有几次看到这样的神秘字眼,说部队在陷入敌军重围的紧急关头,指挥员依据及时获得的准确可靠的情报,果断作出决策,从而绝境求生,扭转了战局。我产生了好奇:像条件艰苦到极限的长征,敌军四处围追堵截,红军根本就没有根据地、交通站、情报点可依托,那么,这些“及时、准确、可靠、不间断”的情报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个疑问,我在多地书店、图书馆和各类媒体上,查阅、收集了大量史料,经过十余年的研究考证,最终查清了一个事实:革命战争年代,在共产党的队伍里,隐藏着一支电台侦察和密码破译队伍。这支队伍依靠侦听敌军电台讯号,破译敌军密码电报,来获取核心内幕情报,他们几乎成了长征中红军唯一的情报来源,被毛主席誉为“长征中走夜路的灯笼”。

当我理清了这支部队的历史后,我非常感慨,因为很难想到有哪一群人,为红军反“围剿”、长征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过比他们更大的贡献而又能长年隐姓埋名,大功不语,他们的功绩应该载入史册。写中国革命战争史,如果不说说这群人在战争中做了些什么,那将是一部有缺憾的战史。于是,我决定借用部分解密史料,从军事情报学的视角,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通过揭示密码破译这一军事职业的使命特性、工作方式,对情报要素在革命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情报谋略与战争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一次艺术性的渲染与叙达。

今天,密码技术已经广泛渗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了人们保护隐私与财富的基本手段。因此,有必要让年轻一代通过一部能读下去的小说,知道战争年代,我军还有一批天天靠“玩密码”打击敌人且屡建奇功的老前辈、老英雄。


记者:《密码破译师》中介绍了多种密码形式以及破译过程,您如何让普通读者理解这一神秘的事情?

余之言:小说里涉及到了20部有名有姓的密码,都是很传统、很古老的密码。因为写的是小说,面对的是普通读者,所以不能把密码形式和破译过程写成密码学学术专著。要好看、通俗易懂,更要为推进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所以,我花大量心思把枯燥难懂的密码技术环节,尽量用生活常识中人们都能够体验和理解的事物来作比喻和虚拟,注重将这一神秘技术常识化、生活化、有趣化。就连密码的名字,我也是借用了我生活中一些好朋友的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


记者:《密码破译师》一书有哪些独特之处?请介绍一下本书的特点。

余之言:因为是破译密码的题材,所以,我采用了诡异的悬疑、迷宫式创作手法。根据密码破译三要素,把小说分为密文篇、明文篇和密钥篇三部分来写。密文篇中,把悬念、伏笔、决斗、暗杀、局设和神秘的密画等都写进去了;一个贴着“作者”标签的人,也在其中时隐时现。明文篇中,以20部密码的具体破译过程为索引,逐一揭开了前面那幅巨型密画的神秘面纱,呈现出了国共之间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密码战及主人公曲折复杂的故事。密钥篇篇幅不长,它却是一锅肉汤中的那把盐。

这一部分,一边继续设置迷局,一边把前面的看似已经很清楚的迷局推翻重叙,又把真正的迷底一一揭开。在整部小说里,我还多次虚构了“书中书”“文中文”“梦中梦”情节。尤其,我虚构了一部叫《和策殇记》古书,作为潜伏特务的书本密码贯穿小说始终。另外,我格外注重紧紧围绕战争密码破译师这一职业的特性,来塑造人物、叙达故事、传扬精神。比如,战争密码破译师职业环境的极度残酷性、襄赞军机的高度直接性、职业效能的极端重要性、工作成果的超常保密性、政治素质的绝对性和职业行为的高智力性等,为我塑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军事文学人物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您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优秀密码破译师的形象,其中也包括角色的反转,您想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关系向读者传达哪些精神?

余之言:这些战争中的密码破译师最大的政治信仰,就是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他们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是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忠党魂、感党恩、跟党走,甘于自我牺牲,甘愿无私奉献,甘做无名英雄。小说中正面人物的牺牲奉献,反转人物的脱胎换骨,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巨大的政治信仰和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当今社会,民众各尽所能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展露自己的风采,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关键问题是,不要让过度的名利思想主导了头脑,不要沉溺在以各种名目展示虚无的平台上。小说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非常值得全社会积极弘扬,关键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习主席提出的时代精神。社会要发展,个人要获利,就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邓小平同志说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人人默默无闻干实事,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正道。


记者: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近年来深受读者喜爱,也有很多作品被搬上荧屏,据了解由您这部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也正在筹备中,您认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有何异同?

余之言:这次是长篇小说和影视剧共同发力,要将这些战争中的无名革命者送进中国军事文学长廊,郑重其事地赋予这些无名英雄以文学名誉和荧屏形象。这是我这个作者的福分,也是隐藏在战争背后那支传奇队伍的幸运。从传播方式上和形象化教育效果上来看,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要比文学作品更广泛。我有三部长篇小说曾分别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大盛国际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改编为影视剧,其中36集电视剧《影子战士》还创造了多省市台收视率新高。电视剧版的《密码破译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谍战剧,它将是首部把这支隐藏在战争背后的传奇队伍搬上荧屏的影视作品,现正由业界知名制片人安晓芬女士筹备拍摄。这些年,安晓芬拍摄了很多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名剧,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电影《锦衣卫》《叶问2》《小时代1:折纸时代》《小时代2:青木时代》《钟馗伏魔》《我是女王》《飞越老人院》《夏天十九岁肖像》等等。安晓芬表示,她要把《密码破译师》打造成“首部反映我军革命战争年代密码破译师战斗生活、解构另类无名英雄群体百年荣光”的主旋律爆款大剧。著名编剧余飞(《永不消逝的电波》《剃刀边缘》《重案六组第三部》编剧)也将担任该剧编剧。另外,还将邀请知名导演和一线演员共同打造《密码破译师》。我对这部电视剧充满期待。


记者:主题出版势头正劲,军事题材作为主题出版中重要的一部分,您认为应该起到哪些引领作用?

余之言:英雄是军事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刻画英雄、表现英雄、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在军事文学和当今荧屏上,这些几十年前隐藏在战争背后的无名英雄,也不应该缺席!这些年,荧屏上,各类战斗英雄、各类红色特工,都曾被反反复复宣传过,唯独战争密码破译师这类革命功臣少有出现。从当今时代需求来看,甘于自我牺牲,甘愿无私奉献,甘做无名英雄,应该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应有之意。尤其需要大力发掘和还原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光荣传统和神秘的红色基因,从而让革命历史更加丰满、更加公正,让革命教育更加有温度、有意义。在这里,我也拜托各位有政治远见、有深邃思想、有英雄情结的媒体记者朋友,多多关照、多多抬举、多多成全这部小说及其影视剧。


记者:您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未来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余之言:这些年,我阅读了大量不同领域的革命历史书籍,真的是受益匪浅。我希望年轻一代多读一些革命史书;我也建议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年轻一代的革命光荣传统教育,不然,政治思想教育这块阵地会失守。

下一步,我会在战争密码破译师这个题材上,深挖一步,细耕一层,力争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献给我敬爱的读者。目前,下一部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分已经创作完成,我计划以大中篇的形式投一投文学杂志。


记者:请为读者推荐一些文学作品。

余之言:其实,阅读红色书籍,不仅是信仰铸就、思想改造、品德修炼所需,也是强化人生生活技能的需要。说句不夸张的话,一些人为什么生意做不好,赚钱那么难,原因之一就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书读少了。包括像《密码破译师》这样题材的小说,夹缝里生存,绝境中求胜,高智力场上决斗,现代人都可以有所借鉴。革命英雄信仰大于天,绝招高于天,你别不信!要是把人类最罕见、最伟大、最残酷的长征研究透了,你整个人会提高一个层次,能力提升一个等级。不信,你试试看,无非就是占用你玩一个游戏的时间。请年轻人记住,同样的这点时间,不同的休闲选择,你要么会迷失无度,要么会所得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