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巾帼:多一些引导,多一些肯定,多一些规划来源:图书馆报作者:记者 胡倩倩
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个华人家庭培养出一对“哈佛姐弟”,姐弟俩先后于2013和2015年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引起当地和国内媒体的广泛报道。作家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其父母于巾帼、肖峰夫妇合著的家庭教育图书《这样教,儿女快乐上哈佛》,为广大家长献上一本国际化的育儿宝典。 因材施教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遇到教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时,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如何拿捏分寸?于巾帼、肖峰夫妇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身的学识,吸纳东西方教育的精髓,将性格迥异的姐弟培养成同样充满热情、不畏挫败、开朗上进的优秀青年。本报记者在中国儿童中心亲子益智馆举办的一次教育研讨会后对于巾帼女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谈谈您和先生合著的新作《这样教,儿女快乐上哈佛》的创作历程。 于巾帼:我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理论课上第一次听到“平行处理”(多区域并用让电脑快速运行的方式)这个词时,我觉得如果用这个概念启发人脑,肯定能快速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因此,我做妈妈以后就用计算机的一些理论来教育孩子,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文化、音乐和体育素养。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0~6岁是脑细胞开发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间段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外部刺激,促进脑部发育,这样小孩会越来越聪明。我就充分利用了孩子的幼儿时期开发了他们的各种才能,后来他们不仅学习好,还成为滑雪教练和小提琴家,在音乐和运动上表现得都很出色。 我的孩子从小在很多加拿大全国性大赛中获奖,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所以很多家长上门向我请教如何教育小孩,还鼓励我写成书。孩子上大学以后我没那么忙了,所以想把我的教育经验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另外,家庭教育是夫妻合作完成的,夫妻在教育孩子上主张要一致,不能互相拆台,给小孩留下钻空子的机会。 我先生一直很认可我的教育方式,这一点我很感谢他。 记者:您常年定居海外,并在国外陌生的环境里培养出一对“哈佛儿女”。请您分享一些国外独特的育儿理念。 于巾帼:我认为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神圣、需要专心去做的事。我先说一下当下很多家长的困境。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多人是通过寒窗苦读、“填鸭式”教育考上好大学的,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一方面想让孩子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学贯中西。但另一方面,受自己的生活经验限制,和孩子(尤其是海外华人)有很大的冲突。因为父母是传统教育的想法,但孩子是新式教育的想法。 这一点在我的家庭还好,因为我高中毕业就来加拿大读书了,和孩子的理念冲突不大。 根据我的育儿经验来看,国外教育非常强调两点:寓教于乐和高效学习。寓教于乐是为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如果家长没办法说服孩子让他主动地去做事,那就不要开始这项活动,因为一旦开始就是浪费时间。相反,如果他愿意做那就已经成功一半了,然后再寻找科学的方法。国外做事很讲究科学性,他们会先通过大量研究找到规律和“捷径”,然后挑选最高效的方式来实施。 这里的“高效”并不是把孩子的每个时间段都排满。孩子不是机器人,大人都不能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何况孩子。小孩在繁忙的课业中失去了学习动力,就得不偿失了,遑论效率。有一个小孩很顽皮,我给他上第一堂课时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喜欢看搞笑的电视节目,我评价这个节目幽默感很足。我向他保证:只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能自己支配时间来看这档节目。国外有句话很流行,叫“Workhard,playhard”,意思就是“工作的时候认真地工作,玩的时候认真地玩”。教育孩子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和他讲清楚任务和奖励,他自然不愿意去混时间了,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哈佛家庭
记者:您在《这样教,儿女快乐上哈佛》中提到经常带小宇琪去温哥华少儿馆借书,请分享一下您(或者家庭)与图书馆的故事。 于巾帼:加拿大图书馆和国内图书馆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国外没有幼儿的教科书,自己去书店不好买。其次国外的图书馆基础设施很完善,设有多个少儿活动区,有很多图画书,因此我女儿用的读物都是图书馆的。从她两岁开始我就经常带她去图书馆,她很爱读书,阅读能力也不错。此外,我经常用麻袋从图书馆帮她借书,一次能借25本,看完再还回来。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温哥华图书馆的幼儿活动区就相当于一个幼儿园,效果比国内很多价格昂贵的幼儿园还要好。
记者:您的教育方式算不算精英教育? 于巾帼:我觉得算不上精英教育。我只是比较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后帮助孩子挖掘出这些天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家长需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孩子。我儿子音乐天赋非常好,但体育天赋很差。他有音乐天赋,所以学琴学得快,但体育上四肢不协调。他姐姐有体育天赋,随便学一下就学得很好。但是天赋也不是决定性的,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我的儿女天赋不一样,但他们长大后都成了滑雪教练、游泳教练,并拿过水球冠军。 家长除了发现孩子的天赋以外,还要鼓励孩子不畏困难,勇于挑战自我。我女儿小时候被拼字大赛吸引,很想拿奖。但是拼字大赛运气成分很大,即使掌握大量的单词,一旦有一个单词拼不出来就出局了。我作为母亲很担心女儿受到打击,就去学校向老师咨询。这个老师是外国老师,他不假思索地和我说“只要是孩子愿意参加,就算最后失败了,那也是成长的动力”。我受到启发,积极鼓励女儿去报名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虽然最后止步于大温哥华地区的第二名,但是却意外地带动弟弟对这个活动产生了兴趣,弟弟在第二年的比赛中取得了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这场比赛还激发了我女儿的上进心,她上中学后主动参加了一些社团,遇到知识丰富的朋友,组团参加了全国的知识性大赛,取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她当初参加拼字大赛虽然没有取得她期望的成绩,但是锻炼了她的记忆力,而且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已经埋在了她的心里。
记者: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在教育孩子上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于巾帼:其实我觉得教育孩子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有些教育可以自然而然地添加到生活中。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不可能让他单独呆着,得有人陪着,陪护人可以见缝插针地教孩子。比如祖父母在喂孩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拿葡萄这种一颗一颗的东西,和孩子讲先拿三颗葡萄,再拿两颗葡萄,加起来就变成五颗葡萄,吃掉一颗就剩四颗。我女儿小时候不爱吃东西,我和她一边玩一边数着吃,既解决了喂饭问题,又教给了她算术。生活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时间可以利用。我女儿两岁时口齿不太清楚,我就在给她洗澡时背唐诗给她听。后来发现,洗澡时我给她反复念同一首唐诗,几次之后她基本就会背了。 家长要学会利用日常生活中这些琐碎的细节,让孩子不觉得你在教他,而是在和他玩。很多家长带孩子时悉心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太注重孩子的身体保护。以前生活环境差的时候确实需要,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不会营养失衡,不如多花时间给孩子提供边玩边学的机会。
记者:您在书中提到要给孩子选专业的老师。现在的培训机构的教育同质化严重,而且大班教学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个体,您对此怎么看? 于巾帼:要选择有正规体系和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的老师要有资格证书,不能随便找一个人来兼任。因为孩子的时间一旦浪费了就没法重来,如果现在学错了,将来改起来很难,就多走了冤枉路。 此外,孩子的时间有限,要有选择性地为他安排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家长为孩子全面规划,进行整体构思,在不同的时期安排适合他的课程,不能毫无选择地报一堆培训班,把孩子的时间全部排满,这样家长和孩子都辛苦,效果也不理想。
BC省長合照 记者:您在教育儿女的过程中很重视诗词教育,您觉得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于巾帼:《论语》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读本。《论语》开篇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叫小孩不要骄傲,今天碰上的任何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要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交活动。这些名言教给我们一套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所以家长可以用《论语》给孩子讲道理。 我小时候在台湾读书,学校要求背《论语》。我虽然没让我的孩子背《论语》,但在日常生活中都把这些道理教给他们了,比如说要敦厚待人。我的两个孩子能进哈佛念书,除了功课优秀之外,为人处事也很阳光积极,这都得益于传统儒家敦厚谦虚思想的影响。现在生活环境改善了,孩子有时候不能忍受困苦的状态,我就会引用孟?_T媜_廪_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和他们说:“你们这算什么挫折,得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半开玩笑式地让孩子明白了我们的期待。
记者:作为《未来Famliy》专栏作家、《国语日报》亲子作家、美国名校留学顾问,为了更好地思考和写作,您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图书? 于巾帼:我常年住在国外,通常都是看英文书,国内的书看得不多。因为我对教育感兴趣,看的多是国外教育心理方面的书。哈佛儿童教育中心每期更新一些研究报告,成为他们的会员后,他们便会将这些报告都发给我。其实我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因为我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论,所以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属于实用型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