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全:强化特色优势,做读者需要的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记者 李霞

莞城图书馆于2008年9月28日正式成立,并成为东莞唯一一所以艺术、文史、古籍为特色的专业图书馆。10年来,莞城图书馆一直秉承“不求大,但求精”的办馆方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特色鲜明、资源集中、服务多元的阅读空间,逐步拉近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

莞城图书馆馆长王柏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这所专业图书馆的特色活动和项目,并从莞城图书馆构建区域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实践出发,阐述了何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谈及“小而专”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之道,王柏全认为,应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定位,注重在某一个点(或多个点)上做精做细,并持之以恒,经年累月便能自显特色。

微信图片_20181009160846.jpg

王柏全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报:作为东莞唯一一所以艺术、文史、古籍为特色的专业图书馆,贵馆是如何确立这一特色定位的?这对馆藏建设有何影响?


王柏全:莞城图书馆以艺术、文史和古籍为特色定位,主要在三方面开展馆建工作。

一是与周边图书馆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莞城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辖区内包括10家社区、企业图书馆服务点和1家东莞少儿图书馆。直径5公里范围内,设有市级总馆东莞图书馆,及东莞万江图书馆、东莞东城图书馆两家镇街级图书馆。

二是辖区读者群体有特色的阅读需求,“千年莞邑,根在莞城。”莞城人文底蕴深厚,是东莞的文化与教育中心,周边艺术氛围亦浓厚,密集分布着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21空间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和画廊。

三是我馆特色定位也受到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启发。该馆于1932年在莞城的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内设立,全年图书购置费、藏书量及运作经费在当时广东省内县立公共图书馆中均居前列。为延续东莞博物图书馆“上藏图书,下陈博物”的传统,我们别出心裁地在同一栋楼选址,利用一、二层办美术馆,三、四层办图书馆,让市民集中便利地享受文化盛宴。

特色定位对馆藏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它给图书馆员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比如,要对馆藏建设进行更详细的定位,思考特色中有什么突出亮点,要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并且思考每个群体的具体需求,这些都需要贯穿在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和精心挑选每一册图书的过程中。

再者是馆员力量有待加强,需要招聘研究型人才加入。同时,我馆还长期聘请专家顾问,请他们为馆藏建设把关,或直接参与图书现采。采购方式也要更丰富,招标定点供应商往往不能完成特色馆藏的采购任务,需要通过民间征集、网络采购等零散采购方式来补足。

图书馆报:自开馆以来,贵馆创办了哪些深入人心的阅读品牌活动?


王柏全:为吸引更多读者关注莞城图书馆,我们围绕馆藏特色,自主创办了多个品牌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把读者和优秀的资源引进图书馆,让人与书、人与人在图书馆内产生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提升读者,推广馆藏,推进阅读”的目标。

在所有品牌活动的打造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原创性与活动品质,即使同一个品牌活动每年也会有不同的主题和创新点,让读者始终有新鲜感,以保持品牌活动的持续吸引力和发展的生命力。品牌活动都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以上。

“4·23莞图阅读推广月”系列活动包含各种书展、讲座、培训、读书会、工作坊等,如“立体书的奇幻之旅”儿童图书展、“文学与跨界”系列讲座、“一书一故事”共读分享会等,以密集性的阅读活动拉开全年阅读推广的序幕。

“莞图晒书大会”以传统民俗中的“六月六晒红绿”为出发点,邀请市内外藏书家和普通读者一起携爱书来到现场,晒书晒思想,以书会友。

“书籍之美”活动是以书籍设计为主题,通过书籍展览、名家论坛、普及性讲座、造书工坊等多种活动形式推广纸本阅读的年度大型活动。张慈中、宁成春、黄永松、吕敬人、韩湛宁、连杰等老中青三代国内顶尖的书籍设计师都曾携自己的书籍设计作品来东莞与读者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我馆是全国第一个坚持以“书籍设计”为阅读推广特色的镇街图书馆。


图书馆报:贵馆在地方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传承方面采取的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全民阅读如何与馆藏资源及地方特色相结合?请谈谈您的思考。


王柏全:为保护与传承好本土历代文献遗存,挖掘和传播本土历史文化,我馆始终将“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出版地方历史文献”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长期以“汇集东莞地方人文、区域文化”为宗旨,通过民间征集、乡贤捐献、各级单位机构捐赠等多渠道进行收集和采购。截至目前,收藏莞人著作近4000册,广东文献超5000册。

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收集是不够的,同时要以出版的方式进行抢救和传承。目前已形成三大出版系列:一是以“影印”为主的《东莞历史文献丛书》,以原版影印方式将上至宋代、下至民国,在全国乃至海外各公藏机构现存的大部分东莞古籍(含少量民国文献)收入其中。

二是以“校点”为主的《东莞历代著作丛书》,以“随得随刊”的方式,在优选历代莞人著作的基础上进行校点出版。

三是以“研究”为主的《东莞文史研究丛书》,该系列以本土文史研究成果为内容,正计划出版《东莞古籍经眼录》《旧梦留痕——莞城已消失的名物》等本土文史研究著作。以上各系列至今已出版近90册,其中《容肇祖全集》还于2015年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市内唯一一所古籍文献修复室,设有2名专职文献修复人员,持续接受业内专业的修复技术培训,并不断完善修复设备与工具,不断提高修复水平。古籍文献修复室成立三年来,一直在努力抢救与维护馆藏文献。截至2018年8月,经修复的文献达830页。

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馆藏资源,如此一来,资源、受众、平台会相互发生正向作用,否则反之。结合我馆馆藏资源的地方特色,我们持续开展了“杨宝霖讲东莞文史”系列讲座。2009年以来先后举办了“杨宝霖讲东莞历史沿革”“杨宝霖讲东莞木鱼书”“杨宝霖讲东莞方言”等主题活动,至今已开展了72场。

我们自主策划的“传承文脉·继往开来——东莞博物图书馆历史图文及文献展”、“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主题展览、“民主先驱李章达”展览等文史展览,填补了市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作为市内唯一一家古籍修复室,我馆也致力于宣传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创办了“匠心书坊”自主品牌活动。

图书馆报:请您介绍一下“志愿馆长”项目的初衷和意义。


王柏全:“志愿馆长”项目全称“莞城社区图书馆志愿馆长”项目,是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莞城图书馆联合莞城各社区共同打造的一个阅读推广类文化志愿项目。该项目的设立初衷是激活社区图书馆,以社区图书馆为主要阵地,立足“爱心”“阅读”“成长”三大支点,引入志愿者等第三方力量,从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出发,策划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并结合活动反馈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及改善图书馆服务。

从2015年项目设立起,约有150名志愿者参与,年均举办志愿活动超过130次。这些活动以志愿者为先锋,实践的都是志愿者提出来的“金点子”,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提供后勤协助及项目运作程序方面的支持。

经过三年的实践,“志愿馆长”项目对推进全民阅读、培养公益阅读推广人产生了积极作用,有效突破了图书馆人的思维局限性,缓解了基层图书馆人手与经费不足的状况,对稳固基层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阵地的地位也有积极作用。此外,也创新了专业志愿者的服务模式,适宜向扎根基层的公共图书馆推广。

图书馆报:您如何定义“市民身边的图书馆”?


王柏全:“市民身边的图书馆”指图书馆的服务触手可及。市民不仅可以去自己家附近的社区图书室,还可利用上班间隙在公司、单位或者学校里面的图书室里看书;即使不去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查询到海量数字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取图书馆的最新活动资讯和新书信息,市民能真切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方便快捷。

我馆自2009年开始构建区域图书馆服务网络,逐步搭建起一个以莞城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社区服务点为节点、以联盟服务点和阅读驿站为补充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并称之为“1个中心原点+10大社区/企业园区服务点+1家城市阅读驿站+N个联盟服务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联盟服务点,它的形式非常灵活,通过推出“馆校联盟”“馆企合作”等文化联盟合作模式,积极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先后与市特警支队、莞城实验小学等24个企事业单位、学校签订了联盟服务协议,共建图书馆或指导、辅助相关机构设立自己的全民阅读设施,并提供集体批量借阅、免押金办理个人读者证等服务,开展校外阅读课堂、文化展览巡展等阅读推广活动,真正让图书馆服务触手可及。

图书馆报:在您看来,何为“小而专”的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之道?


王柏全: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特定主题为特色的中小型图书馆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如台湾高雄的电影图书馆、温州的鞋都图书馆、佛山的陶瓷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的出现,既让图书馆系统体现出社会的精细分工,也是对综合型公共图书馆的一种有益补充。这对有“小众”阅读需求的读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好事。

在明确定位后,“小而专”的图书馆如何发展?如何在文化场馆丛林中突围而出?这是我们图书馆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结合我馆十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小而专”的图书馆在探索自身发展之路的问题上,应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定位,注重在某一个点(或多个点)上做精做细,并持之以恒,经年累月便能自显特色。

以我馆为例,莞城图书馆从一开馆便确立了“不求大,但求精”的办馆方针。在馆藏建设上,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读者精选每一本图书;在开展读者活动上,注重首创精神及打造品牌效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地方)文史的馆藏定位,我馆将整理出版地方历史文献作为工作要点及亮点之一,并已先后形成了多个系列的出版项目。

当然,发展无定律,这只是一些探索与尝试,希望可以为“小而专”的图书馆探索自身的创新发展之道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