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柱:在文艺创作中抒写英雄情怀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记者 李霞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唱着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草》走进千家万户。在边境战斗中双目失明的他,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勇士”,而“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看不见五光十色的世界,他便用心来寻找光明,踏上文艺创作之路,以笔代枪,抒写心中豪情。英雄如何放下荣誉再出发,寻找并创造新的人生价值,史光柱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从一个高地到另一个高地,坚守和奉献应是不变的底色。


QQ截图20181109164434.jpg


史光柱,1963年10月出生,云南省马龙县人。1984年4月,在边境战争中英勇负伤(双目失明),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1984年8月开始自学写作,1985年6月发表第一首小诗《我恋》。创作至今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700余篇,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21次,出版有《眼睛》《背对你投向黑色的河流》《藏地魂天》《寸爱》《星星树》《阳光一点》《春天,我的春天》《大爱万里行》等10余部文学著作和音乐专辑,10 多个国家翻译、刊登他的作品。他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以笔代枪,走作家的路


1984年4月28日,在边境战斗中,史光柱在4次负伤、8处重伤、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带领全排收复两个高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但双目失明的残酷现实也让史光柱的心情跌入谷底。当他父亲得知这一噩耗之后,突发心脏病,并引起肾衰综合症,最后不幸去世。史光柱负伤、父亲去世,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农村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母亲因为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双重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且病情很不稳定,而家中还有一个6岁的弟弟需要照看。沉浸在失去双眼痛苦中的史光柱,曾一度认为自己的人生将毫无色彩和意义,也有过自杀的念头,但家中的变故让他从个人的悲痛中清醒过来。不能割舍的亲情、对母亲和弟弟的责任促使史光柱说服了自己:要活下去,并且要好好活着!

为了能够照顾好母亲和弟弟,史光柱的首要任务便是尽快适应眼睛失明以后的生活,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叠被子、洗衣服、擦地、上厕所……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要练习,而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碰撞”是史光柱失明后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他没有望而却步,鼻青脸肿、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就这样,他一路“撞”过来,“撞”出了眉目,也“撞”出了适用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生存下去,史光柱也尝试过按摩、弹琴等工作,但都不适合自己,据史光柱介绍,“那时候残疾人的就业之路相当狭窄,社会上没有那么多工作,就业机会很少。”

四处碰壁的史光柱备感苦闷、孤独和无助,为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为了多学点有用的知识,他便开始听收音机,无意之中就听到了文学讲座,当讲到散文、诗歌的时候,他就拿起笔来有意识地记录其中的知识点。听得次数多了,史光柱便有了学习创作诗歌和散文的想法,因为诗歌和散文能够表达他内心的情感。

听收音机一年以后,史光柱才开始发表作品。史光柱回忆道:“作品不是我自己寄出去的,是我的护士帮我寄出去的,我当时从云南转院到了上海,接受最后一次手术,这个时候我又想起眼睛失明后的种种痛苦,所以就创作了两首诗——《我恋》《手》,本来是没有信心寄出去的,因为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作品寄出二十多天后史光柱就先后接到了《解放日报》和《上海青年报》的录用通知,这让他备感欣慰。“这两首诗的发表给予我很大的信心,也让我的付出有了回报。于是我开始涉猎诗歌理论、散文理论、音乐理论等文艺理论,并逐步熟悉和掌握它们。”史光柱文艺创作之路的序幕由此拉开。

1985年12月,史光柱到广东深圳大学演讲,演讲结束后,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两首诗,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也得到了深圳大学校长的肯定,后经校党委研究决定,破格录取史光柱为中文系学生。史光柱不无感慨地说道:“四年的大学时光,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让我学会了多角度地看问题,也教会了我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因为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我缺的不是生活经历,不是创作灵感,而是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也正是从大学开始,我决定以笔代枪,走作家的路。”

大学毕业以后,史光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的信心源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有信心才能谈信念,于是他重拾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在文学的疆域里策马奔腾。


潜心创作,尽显军人本色


谈及军旅生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史光柱坦言:“部队生活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没有部队我就不懂得何为‘国家’,没有我的战友和我周围的朋友,我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高尚的人。”是部队让史光柱明白,一个人有家还要有国,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需要相统一方可成就一番事业。“以身作则的班长、排长,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告诉我:这样一批有血性、有担当、愿为国捐躯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史光柱如是说。显然军人的身份带给史光柱别样的创作视角,在深入军人的内心世界,体察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方面,史光柱能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所以史光柱的作品特色鲜明,一半以上都是军旅题材,他将那些英雄形象融入自己的作品,演绎着军人的坚毅果敢和家国情怀。诗歌《班长》《我是军人》《阵地》等展现军人风采,凸显忠诚担当,讴歌铁血壮举,这些作品皆为史光柱军队生活的缩影和注脚。史光柱后期创作的《如果命运不安排你做花》《风雨蔷薇》《阳光一点》等文艺作品,呼吁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磨难,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虽然是寄语弱势群体的作品,但也凸显了一名军人作家的优秀品质——坚强、勇敢与担当。

史光柱认为,军人和作家并不是两个身份,它们之间也不是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虽然是先有军人后有作家,但“军人”的光辉烙印将陪伴他一生,前者是拿枪的军人,后者是拿笔的军人,以笔代枪,史光柱不忘初心。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人说老山主峰是我的巅峰,我不这样认为,那只是我人生之中的一个点,一个起点,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我在不断穿越生命的制高点,但却从来没有离开我的阵地,这个阵地就是坚守和奉献。”

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史光柱,在当今和平的环境里,仍始终铭记逝去英烈的遗志,他说:“我活着就要对得起那些英烈,他们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脊梁,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抹黑他们。英烈主题是穿越时代的,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高举这个旗帜,并肩负起他们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所以忠诚担当将是我一生的责任。”

有些人觉得史光柱很顽固,有些人认为他一直处于“战斗”状态,面对这些评价,史光柱义正辞严地说:“对待那些具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以及民族分裂分子我必须顽固,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为爱国爱家没有错。”


QQ截图20181109165519.jpg    QQ截图20181109164527.jpg



“英雄后文化”,整装再出发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何定义“英雄”?史光柱认为,“各行各业的‘模范’都是评出来的,而‘英雄’是被授予的,所以英雄必然是具备优秀品质,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我们对英雄的理解也不能过于肤浅和狭隘,‘中华民族英雄辈出’,显然这里的‘英雄’是指那些创造中国历史,肩负起历史责任的人,是包括爱国战士、企业领袖在内的这些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的英雄群体,而不是特指某个领域的某个人。”史光柱也指出,由于某些原因,社会上曾一度出现了英雄过时论、英雄无用论的思想,甚至一些人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随意戏谑、调侃英雄。但是爱国主义如若没有英雄群体来支撑的话,就会失去灵魂。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是那些革命英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正在守护着我们的安全,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他们是我们内心的精神长城和脊梁长城。

今天我们谈文化自信,这里的文化包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史光柱认为,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忠、义、信、智、仁、勇”来培育英雄品格;我们要弘扬革命文化,以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理想信念来鞭策自己前行;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

作为革命文化的一部分,英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英雄后文化”是史光柱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概念,“英雄后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史光柱结合自身及朋友的生活经历提炼、升华而成的,“我身边的一些人在成为英雄后,没有随波逐流、吃老本、坐享其成,而是坚持理想信念,放下荣誉,重新出发。”英雄和英雄群体成为英雄后该继续做些什么?英雄和英雄前辈该向后人传承哪些优良品质和思想文化?青少年该如何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丰富和拓展英雄之路?这都是“英雄后文化”的重要内容。史光柱强调,“英雄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人民群众,我们要在大众土壤中夯实英雄主义的根基,营造英雄主义的良好氛围,因为群众喜欢的英雄主义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英雄后文化”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它所包含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值得每个人学习。从战斗英雄到诗人、作家、音乐家,史光柱一直走在奋斗的路上,穿过荆棘,迈过坎坷,他的脚步从未停歇。这就是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