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服务中发现研究课题来源:图书馆报作者:罗振津 牛伏利
在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当中,许多一线馆员苦恼于没有重大的研究课题,日常忙碌于琐碎的基础工作,在借书与还书的循环往复中伴随时间移动的脚步。和二线部门相比,看似缺少专业技术含量,要想完成学术论文甚至有关的研究课题项目,面临着不小的难度。针对如此状况,天津图书馆对馆员的培训教育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过去组织学员培训,听专家授课,机会难得,许多一线馆员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参加培训,但还有许多馆员只能坚守一线服务阵地,错失学习机会。现在情形大为改观,所有的专家培训内容,能够参加听课学习的就当面聆听专家解读,不能参加的则通过天津市图书资料专业培训平台自主选课学习,随时可聆听专家的讲授,学习时间自主决定,也可反复学习,让普通馆员多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这既能了解行业的新知识与新动态,也能参照这些专家教授的课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寻找研究课题。 在今年年初《公共图书馆法》实施,北京大学的李国新教授来到天津图书馆,专门作报告《对公共图书馆法的解读》,逐条精准的讲解,让馆员加深了对《公共图书馆法》的理解,配合中国图书学会的征文活动,许多普通一线馆员撰写出相关学术论文。但活动并没有结束,李国新教授的报告内容也走进天津市图书资料专业培训平台,天津地区更多的图书馆员能接受培训,自主学习,选择多门课程。这里不仅有李国新教授的课程,还有南开大学柯平教授、王知津等教授的课程,还有国家图书馆的老师及天津音乐学院许多教授的课程,让馆员在这些培训中拓宽知识面。 今年的培训中,南开大学的王知津教授来到天津图书馆做了两场讲座,这些讲座都走进我们的培训平台,其中一场《科研项目申请与论证》让许多馆员开始关注这项研究工作,结合在一线服务工作的实践,有了申报课题的冲动与想法。过去对于科研项目的申请,普通馆员不敢想,觉得和一线馆员不沾边,那是“大”研究员考虑的范畴。但是王知津教授全面分析了近十年科研项目立项的分布,科研项目如何立项、完成的过程、考核的标准等等,我们中文报纸组有两位同事聆听了这次讲座,回来后就讲述了申报课题的细节。全组同人上培训平台反复学习王知津的讲座后,反复商榷,结合自己的服务工作范畴,申报课题的想法逐步成熟。 这次的课题申报,想法源于日常的服务工作,解决读者来图书馆的需求。完成服务的整个过程当时看没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许多小细节却构成了今天的大课题。一是建国前期的中文报纸抢救,二是关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文革小报”。于是,天津图书馆中文报纸珍稀资源抢救整理的课题被提出来了: 一是馆藏珍稀中文报纸的保护。 在众多文献载体中,报纸出版周期短、报道新闻快的特色深受读者的关注。天津图书馆中文报纸的收藏从建国至今得到飞速发展,从最初几十种到高峰时达到597种。现在受互联网冲击,纸质报纸大幅减少,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收藏有中文报纸482种。天津图书馆收藏中文报纸都是从建国开始,但是随着全国解放的进程,有的报纸出版数量会出现波动。比如《天津日报》1949年1月至9月各期数量极少,尤其是1月至4月几乎成为绝版。对这些报纸的保护,急需做好缩微拍摄,而这个时期的纸质报纸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保护工作的紧迫感更加强烈,由此提出研究的课题项目。 二是“文革小报”的整理与保护。 “文革小报”是由那个时期各种群众组织创办的各类小报,出版水平不一,有的较为正规,有的则是手刻油印,能够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天津图书馆已整理并收藏有千余种“文革小报”,还有许多种报纸没有整理。这些报纸原本打捆入库,尘封许久,成为报库的“死”资料。我们做“文革小报”的分类归档时,发现有些已经残损不堪,所用纸张质量也参差不齐。鉴于所载信息价值的珍贵,做好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此外,分类整理工作结束后,还要编目,为进一步保护提供数据基础。但“文革小报”不同于正规出版的报纸,质量参差,分类编目无规律可循,给今后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为此我们提出抢救与保护“文革小报”的研究课题。 课题申报工作结束后,等待相关部门的审批还有一段时间。这次申报研究课题,带给一线同人许多感悟。一线服务工作不只是简单劳动、重复工作,深入探讨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课题可以研究。一线服务就是和读者打交道,与人与书都有可挖掘的课题。 如何让读者满意在图书馆,走进这个大课题中就会发现许多细小的问题,比如:读者如何能快速找寻到所需图书?我们的宣传介绍与图书分类的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同时,图书馆里的藏书浩如烟海,每一位馆员对于自己的家当了解多少呢?图书馆对于此方面的培训需要做哪些?只有不断积累,对于工作的方方面面才会有想法,并有可能产生相关的研究论文与科研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