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用?来源:图书馆报作者:图谋
据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发布的报告(简称STM报告),“中国目前的论文发表量已超过美国,占全球总量的19%。中国强势的科研投入同时也影响着美国和欧盟过去的主导地位。”“2017年来自中国的高引作者比例增加了40%。中国作者论文的引用率也从1999年的5.2%/增至2017年的9.4%。这些数据都是中国科研影响力的有力证明。”中南大学吴超教授认为:“如果我们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更多的鼓励科研人员‘研发让别人去用的成果’的政策,且科研人员把‘研发东西让别人去用’作为科研选题或选择研究的方向,则科研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将可能有更大的提升,科研的效益将更加显著。”(引自吴超《高校科研的五个典型误解》) 读了上述信息,引发笔者思考:您的成果有什么用? 笔者是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由于工作关系,对高校科研有一定关注。比如学科服务工作、职称论文检索服务工作、科技查新工作、查收查引工作、学科评估服务等等。给我的印象,关注的焦点是:1.与科研奖励相关。是否属于科研奖励范畴?金额多少?2.与职称晋升相关。是否算数?具有多大分量?3.与其他功利性需求相关。比如要申报某级别项目、某级别“帽子”、某级别奖项,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利且有力的支撑?“研发让别人去用的成果”也许是部分科研人员的初心,种种原因,似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许许多多科研成果停留在纸面上,尤其是论文类成果,很大比例的作用或许仅仅是停留在提供“可被引文献”,“可被引文献”中不小比例可能是永久的“零被引文献”。 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尤其作为“学科馆员”,应提供一系列服务,以支持和增强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研究、教学和学习活动。高校图书馆应有一定比例的专业馆员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理论资源”,更好地服务相关实践。具体到图书情报领域,笔者认为科研成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不久前检索得知,中国知网在“期刊”范围内“篇名”中,含“学科馆员”的有2352条结果;含“学科服务”的有1386条结果;含“智慧图书馆”的有535条结果。如此丰硕的成果,有什么用?别人用了吗?用得怎么样? 笔者作为草根,一方面在反思自己的科研,千百次地问自己:您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用?一方面在试图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尽绵薄之力,比如借助圕人堂平台,期待更多人做摘编类工作等等。笔者以为多问问,并且试图做些微努力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