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波:加快馆配转型升级步伐杨红波 北京万博书香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文化立法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提供了法律规范与保障。文化立法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拓展了馆配市场空间。随着《公共图书馆法》的施行,全国大部分地区公共馆的经费较之前有明显增长,未来5~10年,馆配业务市场的主阵地将由现在的高校图书馆业务转移到公共图书馆业务。同时,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式与读者借阅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也对馆配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配转型升级的步伐需大大加快。 现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知识的载体也不再局限于纸质图书,“纸电结合”成为馆配市场的关键词。随着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采购经费中占比越来越大,图书馆对电子书、数据库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这必然会带来馆配市场产品的多元化。所以,在做好纸质馆配业务的基础上,馆配商应建设好数据平台与数字资源供应平台,提高创新意识与服务水平,推动全民阅读。 近年来,在做好传统的纸质图书业务外,我公司也在电子资源方面持续发力。除了积极与各出版社进行电子书的资源合作外,我们也通过与百度合作向智慧图书馆方向不断努力,同时推进数据库建设并全面覆盖全国80%的大中院校图书馆,向着“纸电结合”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创新求变应当紧跟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全民阅读需要奋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随着网络书店和数字阅读的兴起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馆配行业出现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出版社、经销商和图书馆三方需要合作共赢、积极应对、共同发力,联合搭建数据平台与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更好地促进全民阅读、传承华夏文化。
在我看来,未来几年馆配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信息化时代的图书市场上,电子资源的需求将会逐年增加。纸质图书每年出版的品种非常多,图书馆在图书的挑选和存储上受到一定困扰,现在各馆都加强了对电子数据库的采购力度。
第二,馆配市场服务日益细化。一方面,图书馆希望馆配商能够针对其馆藏需求多下功夫,多提供一些优质的、适合馆藏的图书,并能公开书目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也期待馆配商在采购图书、精细化服务、查缺补配、编目加工、售后反馈等方面持续发力,对接好图书馆的各项需求。 第三,通过大数据精确定位读者需求。新时代的馆配业务不再是由图书馆下订单、市场按订单供给的模式,而是“以读者需求为驱动和以精品推介为导向”的二元模式,即将选读权交给读者,同时加强精品推介,引导读者读好书;运行模式也不再是撇开读者的图书公司与图书馆之间的单层互动,应该是线下和线上均有读者参与的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