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聚焦图书馆个性化需求张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兼发行部主任
在与图书馆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图书馆的工作重心,深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对当前馆配市场的新变化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
随着馆配市场发展,新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馆和公共馆经费、复本变化大,差异明显。高校馆经费结构越来越倾向电子资源,复本量持续下降;公共馆经费明显增长,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纸质图书需求量显著增加。 第二,图书馆个性化需求突出,需要分门别类定制服务内容。 第三,纸电同步成为大型图书馆的重要诉求,但当前环境下,出版社作为内容供应商,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且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担忧,大部分持观望态度。 第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了图书馆优势专业采购力度,相关经费充裕。 第五,海外市场不稳定,传统文史哲,尤其是古籍文献以及当代中国研究相关图书,海外销量在下降。 第六,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功能越来越强,甚至有些活动资源需求会写在合同中,资源形式需求多样化。 第七,读者决策采购(PDA)广泛使用,相当一部分图书馆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图书馆和读者的互动加强,同时给有品牌影响力的书店提供了市场机遇。
面对这些新需求,我社在营销上作了相应调整。据我社收集的数据显示,传统意义上的“985”和“211”高校图书馆2018年的平均复本只有1.2~1.5册,高校馆复本下滑趋势明显。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一方面加强与重点图书馆的沟通互动,借助社内学术路演等重要平台,让图书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社学术出版的情况,扩大采购品种规模;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单品的馆藏潜力,尤其是以“皮书”“甲骨文”系列为代表的品牌图书,以及高质量的大部头学术著作。 再者,通过新媒体、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实现专业领域内的深入推广,效果明显。其次,图书馆采购精细化程度提升、个性化明显。我们把图书馆的需求分类,将自己的产品分成几个维度,为图书馆分类分级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我社的电子化程度比较高,尤其是以“皮书”“列国志”为代表的数据库,在业界已经获得认可。
当然,在创新求变的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明确自身市场定位,明确主要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发挥出版社的营销资源,提升营销的专业化水平;重视与馆配商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工作机制;关注各地馆配会,通过馆配会平台,增加与图书馆的沟通交流,了解图书馆的需求;对于重点馆,保证数据能及时发送到采编老师面前,做好基础工作。
新需求呼唤新变革,实现馆配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把握趋势、顺势而为。我认为,未来五年馆配市场将呈现4大发展趋势:一是高校馆的经费结构会更向数字资源倾斜,纸本图书的复本量持续下滑,加上书号资源的减少、纸张等出版成本的增长,将导致纸本图书定价进一步提升,在专业图书领域,表现得会更加明显。二是公共图书馆是未来几年图书馆市场纸本书增长的重要领域。三是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倒逼出版机构实现数字化,但商业模式的建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国家层面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次需要整个行业构建完善的数字资源使用和保存平台。四是图书市场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重点,保证出版生态的健康发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应该成为负责任的出版商、图书馆以及中盘商的共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