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强:质量赢市场,弃打价格战陈志强 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近年来,虽然纸质图书馆配市场总量较为稳定,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导致馆配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一是数字阅读增长明显。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读者更青睐于数字资源,加之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有限,致使其文献资源采购将更倾向于数字资源。二是阅读内容倾向于国际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读者接受国外文化的频率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外版书会减少翻译过程中造成的误差,因而成为许多读者的选择。面对馆配市场的新需求,出版社须加强技术、信息产业的融合,对纸质图书的内容、质量及专业性作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不断增加数字化产品的采配比重。
201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肖风华提出了“三年再造一个人民社”的概念,对于这个已有69年的老牌出版社,进行了一次“创业式”的改革。在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过程中,广东人民出版社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感悟: 第一,创新,是在不断总结失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任何业务都不可能总是成功,要允许失败的存在,只有不断吸取教训,总结错误经验,才能慢慢地摸索出创新之路。 第二,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作为地方出版社,在资源整合、人才储备、政策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出版社管理层需紧跟市场需求和变化,抓住市场机遇,拿出改革魄力,主动承担风险并实现权力下放,让传统出版社逐渐市场化,调整经济结构,倒逼高质量发展。 第三,重视馆配业务,提高业内活动参与度。2018年出版社对馆配业务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区域划分制度,成立专门馆配小组,对馆配业务进行更细致的分工,对客户进行条理化的划分,同时制定了更加灵活的应对策略。 此外,出版社还加大了对业内活动的参与力度,组织社内图书编辑积极参与国内大型馆配会,同时对出版年限较长的图书实施更加灵活多变的销售、宣传策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加强馆配人员业务素质,尽可能拓展业务触角。2019年,出版社在继续提升馆配人员业务素养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增进与图书馆终端的洽谈和沟通,拟联合兄弟单位在全国重点省份进行巡回图书产品推介,并将此策略长期化。在客户拓展方面,将与原有大客户在年初商定年度战略目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对中小馆配商则增加馆配人员沟通的下沉力度,尽可能拓展业务触角。
目前,国内馆配市场呈现向好的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不仅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重塑了馆配市场的生态体系。尽管整体趋势向好,但就单个图书馆而言,馆藏资金会处于平稳状态,出现大幅增长的几率不大。 未来5~10年,仍属于馆配业务发展的黄金期,但一些隐患仍然存在。馆配折扣不断下降的状况愈演愈烈,导致出版社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合理的价格采购指导政策,建立质量评审、读者满意度调研等评估体系。同时,出版社应以出版更高质量的图书为目标,练好内功,用质量赢得市场,弃打价格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