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还要不要买书

作者:林穹

近期,有两位读者特意前来咨询有关捐书的事情。


他们要捐的书,多为现代小说,而且多是从网上购买的。读过后,认为没有什么保存价值,但书还是崭新的,当废品处理,有些可惜,于是想到把书捐给图书馆,不知是否可以?


显然,这件事行不通。


不好直言说“不”,辜负读者一片热心,可事实确实如此。现代小说,图书馆入藏量很大,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绰绰有余;从网上购买的图书,难以保证是正版的,图书馆馆藏抵制非正版图书……点到为止,读者心领神会。


显然,他们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办了。




话题转移,“图书管理员还要不要买书? ”


问题一竿子戳到心里、肺里,不吐不快。


以自己为例,剖析个人买书历程,像解析一道数学几何题。求证:书,一定还是要买的,即使是图书管理员。只是成为职业图书管理员前与后,买书的思想有变化。什么样的书,买;什么样的书,不买,有条件进行深度选择。


之前买书,任凭兴致盎然,现在看来是兴致泛滥,而且时常泛滥成灾。只要当时喜欢书中的某一点,就有足够的理由出手买下,有一时的冲动性,不可理喻。事后,冷静下来了,爱看的,一气呵成,以实际行动诠释诸如废寝忘食这类成语的含义。意犹未尽,读过一遍,又读一遍,隔段时间,还想再看,大有百看不厌的架势,真的融进书里,由此产生无限联想,不能自拔,只可惜这样的书少而又少。


反之,信手翻翻便产生放弃的念头,再也不肯多看一眼的书多而又多,由此对当初为什么要买这些书产生了大大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再买书时,依然照旧,我行我素。如果一段时间内不买书,生活中又似乎缺少了什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欲罢不能……


时间久了,不想看的书成摞堆积起来,喧宾夺主,吞噬了书架有限空间。当废品处理,草率弃之可惜,这和前来咨询的两位读者遇到的问题是同类项,当然也不知道这些书的出路在何方。


喜欢动笔写点什么,多年来,也发表了不少文章,至于结集成书,曾经想入非非。冷处理,有雄心,无壮志。


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是唯恐自己的书陷入尴尬的境地。鉴于当前写作水平,拙作一定会被信手翻阅后,顺手丢进废品堆里。其原因,阅读收获甚微。出书,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他人的时间。


把“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在时间概念上向前推进一个段位,“预知将来,何必现在”,没有未来,就不要开始。当下没有时间可以挥霍,还是选择播种耕耘为好,待到完全理解了过去和现在,或许意味着未来已经到来了。


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之人。成为专职图书管理员后,显而易见最大的好处——近水楼台,可以多读书了。多读书,方知买什么样的书。


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在读书方面的优越性就是有足够多的书任你阅读,任你选择。所有的书,先睹为快,读出爱不释手的感觉,该出手时再买书。


现在买书,只买自以为值得买的书。买得少,买得精。过往淘汰下来的藏书,狠下心来,及时处理。现在书架上的藏书,本本是精品。


说到底,买什么样的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每个人的理解和需要不同而产生差异。


还是以自己为例,我喜欢文学,于是文学类书籍成为我阅读和藏书的重点,可是文学类图书实在太多了,如何选择?


盘点我的藏书。


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有藏书的人家一定藏有这四大名著;外国文学名著:我大学研修的专业是俄罗斯文学,至今对俄罗斯文学情有独钟,外国文学名著以俄罗斯文学为主,闲暇时,除了阅读原版图书,还翻译一些小文章,以此享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喜悦,丰富自己的生活;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冰心、茅盾、朱自清、林语堂、徐志摩等的作品选集是我喜欢的,每晚夜深人静时倚在床头,嗅着书香,抚着文字,阅读几页白纸黑字,心中特别安静和惬意;藏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类目的,当然都是好书。


一定要阅读好书。阅读好书可以帮助思考、提高修养、愉悦身心。在“开卷有益”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有益开卷”。


新近又发现了一套好书,题名为《中国年度随笔》《中国年度散文》《中国年度短篇小说》《中国年度中篇小说》……系列书籍。这样的书早先有一家出版社出版,现在有多家出版社出版,各有侧重。


书中集中了大量精彩、经典的文章,每年度都有新书出版,这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一套图书。这套书我以阅读为主,收藏其中部分自以为好的文章。


我有图书馆做靠山,广泛阅读,拾级而上,收藏经典。说来道去,作为图书管理员,书还是要买的,至少我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