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群:让古籍更好地服务大众万群 天津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 我的老师杜伟生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里提到过,据统计,2005年前全国范围内从事古籍修复的技术人员不超过100人,而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就设立了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已有166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还成功举办了100多期古籍鉴定、普查、保护、修复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班,仅以这种方式培养的古籍保护人员已经达到6400余人。 如此丰厚的成果首先应得益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在文化部的正确领导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已顺利走过了10年,成绩斐然。这项事业不仅是图书馆界自身的努力,更仰赖于国家顶层设计的优化。每位古籍保护工作者,有幸参与其中,都能感获颇深。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各项工作也同样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领导的帮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家文化发展时指出,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我是一名古籍修复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怎样回应总书记交给的任务?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古籍保护工作,并向民众积极宣传推广古籍?这自然成为我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美好生活需要包含很多内容,其中必然要有精神文化的需求。而古籍作为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民族之精神,文化之灵魂,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绝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是普惠人民之物。 只有善用古书,善守古籍,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文化,进而研究自己的文化,最终由衷地热爱并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才能真正回应总书记的期待,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任务如此重大,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我认为现阶段古籍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的数量相对于庞大的待修古籍藏量,仍有较大缺口,同时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近日,在天津图书馆召开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修复技艺专业委员会会议上,专家代表一致反映,现阶段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中,缺乏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的古籍研究人才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人员。 另一方面,古籍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现有古籍保护人员并不具备对外宣传能力,也缺乏宣传推广意识,我想这也是行业的“匠人精神”使然,因为只有坐得住,静得下,才能修好书,护好书。 因此,应强化机制,引入媒体,利用其专业高效的人员和设备,在发挥宣传推广作用的同时,也能将古籍修复方法、技艺留存,为“修复存史”。 再谈谈如何能让古籍更好地服务大众的问题。 我觉得,方法会有很多。例如可以尝试将修复完成的普本古籍,分阶段向读者开放,使读者能熟悉古籍、阅读古籍,进而培养保护古籍的良好意识。 而善本古籍,据了解,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于2017年2月28日、5月25日,先后联合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10家单位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2.8万部,其中“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影像总量达到1.7万部,古籍资源共享已形成全国联动的新局面,读者完全可以坐在家中阅览古籍,资源利用十分便捷,这就值得大加称赞。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古籍保护工作的文献修复师,我常以三修告诫自己,即“修书、修身、修性情”。前辈老师多年的言传身教,给了我“修书其实就是在修心”的理念,我当然也会把这种精神传给我的徒弟们。 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这些年来,真正做到了“用心在修书”,日常除需保护修复天津图书馆馆藏各类古书之外,还陆续承担起保护修复天津北疆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公藏单位大批量的古籍藏品,成果均得到认可。这些成绩与我馆领导的支持,与我们这个年轻的古籍保护团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怀分不开。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领导下,参加或举办过多次古籍保护成果展览,借此向读者展示古籍修复这门古老技艺。我们发现来观展的读者都抱有极大的热情,都十分愿意去了解,去接触。这样的活动今后我们还会多办,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努力担负起我们这一辈古籍保护人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