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图书馆《石云山人自书诗稿》领略一代书法家的风采 佛山市图书馆成立于1957年,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馆藏古籍2.4万余册,民国线装文献1.9万余册,善本224种2000余册。 作为岭南地区的地级馆,我们没有令世人瞩目的鸿篇巨帙,也没有稀世罕见的宋元精椠,相对于藏品宏富的图书馆,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所藏虽小,必有可观焉。地方文献是我馆馆藏的特色。 下面,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吴荣光自书诗稿》吧。虽无“镇馆之宝”之豪气,也颇尽敝帚千金之意。 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号荷屋,别名燎光,晚年自号石云山人。先祖于明天顺年间从福建龙岩迁居佛山。祖父吴恒孚以盐商起家,在佛山田心里买地置业,创立“大树堂”,吴氏家族自此才有了固定的发祥之基。父亲吴济运做过总盐商。吴荣光于清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等职。嘉庆九年开始外任,分别在河北、浙江、陕西、湖南、湖北等地为官。道光十一年擢升为湖南巡抚兼代理湖广总督政务,直至终老。 为官四十载,政声传于外。他的一枚闲章足以概括其行迹:“东长江南登衡岳西经汉水北上燕台”。可谓“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为国家劳顿一生。 吴氏不仅是清代的“封疆大吏”,更是学者、书画家、金石鉴藏家。曾从金石学家阮元、翁方纲学习,特嗜古籍、金石收藏,藏书楼曰“筠清馆”“石云山房”“赐书楼”等。将所收金石精品刻石传拓,编成《筠清馆法帖》六卷。工书善画,许多书法和绘画传世。书法被康有为评价为“清代广东第一人”。著述丰富,有《吾学录》《辛丑消夏记》《筠清馆金石录》《石云山人诗集》等十余种传世,主要集中在金石、书画、碑帖及诗学领域。 《吴荣光自书诗稿》,清嘉庆道光间吴氏稿本。收录从清嘉庆二年(1797)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十多年间所著诗六十九篇。 嘉庆二年,吴氏二十五岁,这一年在十叔的督促下考取南海县附生,从此便开始了科举之路。离家居官,奔波公务。诗稿中记录了吴氏四十多年的行迹心声。 有些诗是通行本《石云山人诗集》所未收入的,比如《途次梦人以水为洗眼》《落花道中见□柳一株》《徐州渡河》《过赵北口》等。也有些是与通行本有字句出入的,如在第二次省亲诗作《得归四首》中,“京国每询儿女月,阶庭长秀弟兄花。怀归正喜连床梦,怕说他时四牡车。”手稿为“京国每怜周裹月,园林无恙砌前花。过江廨舍文章在,待汝秋来八月枞。”《别绪四首》中“岂不怀归畏简书,连宵留恋话庭除。” 后一句手稿为“身衣频拂拜庭除”。 通行本《石云山人诗集》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吴氏亲自手订付刻的,可见其晚年删定之严格。 该手稿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让我们感悟到一位诗人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领略了一代书法家的风采。手稿书法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乃吴氏遗墨之精华。该手稿四十多年来伴随吴氏左右,随时勾画,任意批点。在那勾勾抹抹的诗林文海中, 隐藏着多少作者的思绪。在那泛黄的纸页上,曾留下多少作者的心声。作品的温度并不因时间的逝去而渐冷,他的话语、他的叹息、他的情怀就在挥洒自如的字里行间,盈手可掬。 是书的递藏情况不甚明了,只能在藏印中,剥剔出些许痕迹。 钤印有吴荣光的“三年三渡三湘水”“东长江南登衡岳西经汉水北上燕台”,有吴弥光的“朴园秘藏”“芬陀罗馆”“古洛钓徒”“臣弥光”,有顺德黄节的“黄节审定”“恭则寿”“黄斋藏本”“黄节晦闻”“黄节旧物”,有吴氏子弟“吴玨君氏秘笈之印”“尚璁敬藏”“家望藏书”。是手稿在吴荣光身后由三弟吴弥光收藏。 吴弥光(1789-1871),字章垣,号朴园,行三,与哥哥吴荣光感情笃厚。卷末有咸丰元年吴弥光跋,“余挽中丞兄,诗有曰画押、书签,抚摩生平心血,此销磨呜呼尽之矣。”弥光常以哥哥的遗墨来感怀兄长的温存。 吴氏藏书很多毁于“咸丰甲寅”战乱,即1854年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占领佛山一事。据吴趼人在晚年所题《吴荣光手书立轴跋》中提到的:“咸丰甲寅,家庙所藏金石图书,均毁于兵火。”所幸的是该手稿躲过了这场灾难,仍在吴氏家族收藏,其中的“吴玨君氏秘笈之印”“尚璁敬藏”应该是指吴氏子弟。 吴尚璁,按吴氏家族字派,乃荣光、弥光的下一代。是书何时转至黄节处,已无法考证。 黄节(1873-1935),名晦闻,字纯熙,广东顺德人。以诗名世,岭南近代四家之一。私人藏书丰富。1902年在广州河南龙庆里建“蒹葭楼”“读书草堂”以储书,三楹藏书近万册。吴氏诗稿曾在那时成为黄斋旧物。 吴氏诗稿进入我馆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了。当时佛山市决定把“破四旧”抄来的古籍部分存放在图书馆,文物部分存放博物馆。时光荏苒,吴氏手稿来我馆已有四十多年,恰与其跟随其主人的时间相当。 从嘉庆二年手稿诞生之日起,至今已有二百二十年。二百多年,早已是繁华尽落,物是人非了。手稿躲过了自嘉道至新中国改革开放近两个世纪的战乱与纷争,是书之幸;能一睹古人旧物,又何尝不是吾辈之幸呢? 抚摩间,穿梭于二百年的时空,晃如隔世,能不惜之敬之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