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定丽:用想象力编织奇妙的自然故事作者:记者 李霞
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植物,生机勃勃,意趣盎然。儿童文学作家肖定丽敏锐地捕捉到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以匠人之心,写万物之美。她将自己对自然的这份独特观察和体悟化为《万物的钥匙》,为孩子们开启通往自然的大门,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肖定丽,请她分享新作背后的故事。 肖定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童话、小说百余部。代表作有长篇童话《嘀丽和魔力兔》《猫女孩》《青蛙公主卟卟卟》,中篇童话《小狮子毛尔冬》《芝麻巨人》《老虎钟》,长篇系列小说《幽默大师小豆子》等。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全国儿童好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图书奖等几十项奖励,作品多次被译介至国外。 记者:《万物的钥匙》为孩子们开启了通往自然的大门,请问您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肖定丽:喜欢自然之物,由来已久。一回,朋友约我聊天,诉说成堆的烦恼,等我开导。我说,刚才在草坪上,看见一只喜鹊在给觅食的小麻雀们站岗放哨。她愕然地看着我,忽然笑了,最后她竟然忘了续说苦恼, 喜滋滋地听我讲喜鹊的故事了。自然界能让人暂时忘掉所有的不愉快。那天,有人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拍昏了一只苍蝇要丢掉。我的一位女同事急着跑过去说:不要丢掉,我要拿回去给儿子看!大家挺惊讶的,那可是一只苍蝇啊,被人嫌弃的飞虫。她却十分珍惜,一边收好苍蝇一边说,儿子只远远地见过嗡嗡飞着的苍蝇,从来没有近距离地观察过它的模样。仔细瞧瞧静止的苍蝇,眼睛就是两块红宝石,身子是亮色的蓝宝石。就长相而言,苍蝇比蜜蜂更有特点。只是大家爱以职业区分对它们的喜恶: 一个是酿蜜工,一个是清洁工。这位同事的举动,使我想起我关注过的那些可爱的小虫。 城市里的孩子,如今离动植物十分遥远,他们只是去教室学习,然后上各种毫无兴趣的兴趣班,少了和大自然亲近的时间和空间。那位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同事,让我心中豁然一亮。怎样将孩子的目光引领到猫狗、虫子、花朵、树木及山川河流、浩瀚天宇中去呢?美好的动植物并非遥不可及,身边就比比皆是,只是我们的眼睛和脚步从没有在它们身上多作停留, 更别说是再追问一句:“这是怎么啦?为什么呢? ”可是,如果这样看了,追问了,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拥有一个奇异的新世界。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这样做、这样找时,得到了太多的喜悦。我想,孩子们也是会喜欢的。只有他们才会目不转睛地看蚂蚁搬运食物,长时间地和猫狗聊天,耐心地用植物编织动物和玩具……我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讲到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故事,他们会不停地追问,目光闪亮地盯着我,然后就是一片笑声。当他们走进这个神奇的大门,必将会被大自然的缤纷和神秘吸引,获得童年专有的乐趣。他们将播下“热爱自然”的种子并成为这王国的一员,永葆单纯和好奇之心,以直接而简单的方式,找到快乐,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一想到这扇大门的钥匙是我亲手交到他们手上的,我就倍感幸福和满足。 记者:据了解,新作共涉及到57种动物65种植物,如小青虫、金蜜蜂、七叶树、灰喜鹊等。您是如何确定这些描写对象的?它们之间的共性是什么? 肖定丽:当身边的动植物触动心弦的时候,我会马上记录下来,它们就是这样走进了我的书中。我居住在城市里,是忙碌的上班族。文中所涉及的动物、植物,大多是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的,有的甚至是我坐在桌前编辑书稿时,看到的从敞开的窗户闯进来的不速之客。家和办公室“两点一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从我离开家或从办公室迈出脚步时,好戏就上演了,它们在我的眼前、耳边、鼻子的一呼一吸间。最吸引我的就是林荫道上的灰喜鹊,它们与人亲近,也能和别的小鸟友善相处。我出门见到的第一种动物, 就是它们。从体型上来看,灰喜鹊跟花喜鹊应该是近亲,但却从未见它们亲近过。花喜鹊的羽毛看上去黑白分明,但非常高冷,虽然在你身边,却拒你于千里之外。两种鹊的叫声,也完全不同。花喜鹊的叫声像是在摇火柴盒,而灰喜鹊的叫声有点像拉小锯子。灰喜鹊十分友善,总是在分享美食,还会领路过的小鸟到最好的草地上找虫子吃,带它们去家里做客。因此,我将满怀的敬意都送给了灰喜鹊。那天早晨,站在树下,我像对待朋友那样,正式地向一只灰喜鹊问好,接连好多天都这样。那天,忽然一只灰喜鹊飞到前面的梧桐树枝上,掉转头来,大声向我问候。我简直受宠若惊,马上回应。正当我向灰喜鹊表示热烈问候的时候,忽然感觉身后有些异样。转头一看,发现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站在那里,正用担心的目光看着我呢。他们目光里的内容我读出来了,是在说:“瞧,这个人好傻哦,竟然和一只鸟说话! ” 人可以和鸟对话吗?万物有灵,只要你呼唤,就会有回响。我写的都是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包括我家的猫猫小姐和狗狗肥嘟嘟,包括仰望的天空。也许其貌不扬,但只要你多看两眼,就会发现它们是这个世界独特的存在,它们魅力非凡,美不胜收,能给你带来一整天的快乐。不,每当你回想它们的样子时,嘴角仍会不由地绽开笑容。 记者:讲好大自然的故事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探索与观察,您创作此类题材的作品前会做哪些准备? 肖定丽:这似乎也不用刻意地去做准备,带着一双眼睛出发即可,然后将看到的记在本子上。等记得多了,厚了,它们会像花蕾那样涌动着要盛开,像鸟儿那样鸣叫,叽叽喳喳,咕咕噜噜,催促我坐在桌前。我欣喜地伏下身来,敲击键盘,回忆当时的情景,庆幸自己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的美与不同凡响。 大自然不仅仅是在旷野,在远方,在传说中,也镶嵌在城市里,有待探索与发现。有些植物,是我童年就熟悉的,比如槐树、柳树、荠荠菜、枸桃、蒲公英……那些童年的美味,现在我又重新认识了它们的价值,并通过它们认识了更多的树木花草,懂得了它们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何止美味,更是美景,和慰藉心灵的无言好友。 记者:好的作品需要不断打磨,您前后写了五年《万物的钥匙》, 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可谓字字匠心、句句珠玑,充满了奇思妙想。在这一过程中您秉持怎样的创作理念? 肖定丽:如果我的写作能像一朵朵婆婆纳似的,开出小巧精致又独特的蓝花瓣,或者像戴透明眼罩的蚱蜢,从一穗狗尾草上蹬直锯齿般的两腿高高地弹跳于空中,或如一只六月的黄杏那样酸而甜……将会给我带来多少欢喜啊!书中的文章短小,我却写得缓慢,为的是选取最恰切的字词以贴近笔下的自然景象,让每段文字都有那独特的蓝,优美的高,令眉毛都跳跃起来的酸甜,还有闭上双眸永不厌倦的悠长回味。别致而不同,有趣又新鲜。如果读者看完这本书,享受到了一次足不出户的神奇旅行,甚至还未读完, 就忍不住急切地想冲进大自然,重新观察身边的事物,唤起心底的新鲜感、好奇劲儿,放飞了想象,我就太快乐了。 记者: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在保持丰富的想象力方面,您有何经验? 肖定丽:想象力来自于跟人和大自然的交流,只不过一个是有声的,一个是无言的。观察和倾听,是我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因为这两件事都给我带来了说不尽的愉悦。但是,同一种事物,有人能从中获取情感上强烈的冲击,满怀幸福感,有人却漠然不觉,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这大约和人的经历和心境有关,也是在所难免的。种在同一片土壤中的植物,有的开出色彩美丽、香气袭人的花朵,有的却长成了多刺的悬钩子。有香气的花,应该是富有想象力的吧,所以才这么美好地耀眼于大地。如果你像一朵刚开的花那样,仰望世界的时候,怀着最初的好奇和欣喜,那么,你的想象力就会被唤醒, 进而伸展,飞翔于天地间。 我想,想象力贫弱的人,是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营养的。书籍能激发人的好奇心,促使人思维活跃,脑洞大开,用想象力编织看见和听见的一切。那些编织出来的奇异画面和意外效果,有时会让人哈哈大笑,欢乐无比,有时也会让人起鸡皮疙瘩,倒抽冷气。那是在心灵宇宙中的体验,盛大而奇妙。 记者:在创作一部作品时,您如何平衡它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更易获得小读者的青睐? 肖定丽:孩子们喜欢追逐故事情节,冒险的、刺激的、快乐的、悲情的, 故事的魔法棒不知不觉带领他们前行,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也是孩子人生单薄阅历的补充,成年人也无法抗拒故事的魔力。恰巧,动物和植物的悲喜剧、闹剧每天都在上演,奇妙的故事也如连环画般接连发生。当千百个小蝶、小蚂蚱在花间喧闹时,麻雀这位患多动症的猎手,竟能纹丝不动地在灌木丛中潜伏良久,伺机而动。眼看某个毫不知情的倒霉蛋就要从小精灵的世界里消失了,出乎意料的是,一只野猫出来觅食,发现了麻雀。它压低身子,瞪圆眼睛,匍匐过来。如果不是有翅膀相助,麻雀怕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当一只蝽象起飞过猛,被头顶上的植物叶片撞昏在地,六脚朝天,好一阵子才苏醒过来时,让人心揪紧的同时,又使人忍俊不禁。还有小青虫玩荡秋千,拉着一根细丝,在半空中上不去也下不来,玩砸了的时候,你能忍住嘴角的笑吗?那些有着长长卷须的藤蔓,是用了什么神力卷成的弹簧圈呢? 谁偷走了那红色艳丽花朵的香气? 那朵紫色花为何那般忧愁……它们都是有故事的,喜忧悲欢,像极了人类。只是,它们比人类更顽强,更简单,更懂得在天地间生存。看着它们,不由肃然起敬。真幸运,我们人类能遇见世间这么美妙的动植物,它们虽然不说话,但都有值得我们钦敬的地方。它们给我们欢喜,又令我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