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勤:平衡“藏”与“用”,融合“学”与“研”阅读推广显成效,书香四溢满校园;特色空间有内涵,阅读体验在升级;学科馆员助研读,服务方式求创新;流动站点进社区,文化惠民入基层……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以自身的实践切实履行“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等职能。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彭雪勤深知,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彭雪勤 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 今年3月,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以书为媒:基于纸质图书的多元化阅读推广实践”荣获“江苏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优秀案例”三等奖,2017年获得“徐州市全民阅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图书馆在推动书香校园建设中做了哪些工作? 彭雪勤:在纸质图书借阅率逐年走低的大背景下,引导刚迈入高校的大学生领略纸质图书的魅力,是我馆在阅读推广方面的重要目标。做好纸质图书的阅读推广,可以引导读者静心细读进而进行深度思考,对培养读者阅读习惯,建设书香校园具有推动作用。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我馆核心团队立足于提升馆藏纸质文献的使用率,借助校园书店这一平台及其在出版发行业的作家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推广工作:将校园书店作为我们的现采基地,连接了书店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管理系统,读者选中的书可以立即办理借阅,满足了读者选读的需求;作者见面会和名家读书会等活动,满足了读者多形式多层次的阅读需求,这种模式也被推广到了我馆挂牌的社区流动图书馆,在校内校外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我馆阅读推广组成员充分考虑到教师的阅读需求,自2014年开始,每年选定60种新版书,摘取精华部分辑录成册,向教师发放。帮助教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快速了解最新的出版成果和最前沿的新知动态,该举措得到了教师读者的广泛好评。 图书馆“研究包间”的特色是什么?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彭雪勤:清华大学关肇邺团队设计中心校区图书馆时,我馆向其提出了研究包间的设计要求。为打造好这一特色空间,当时我馆组织相关人员考察了新加坡、美国的高校图书馆,也参观了包括国家图书馆、著名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很多国内图书馆。 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我馆提供“研究包间”特色空间服务的初衷。“研究包间”于2012年开始试运行,并设置了一定的“门槛”,要求只有拥有科研攻关、创新课题等资质的团队才可使用,同时收取一定费用。后来逐渐放开限制,读者只要通过网络预约成功,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研究包间”。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应该在“藏”与“用”方面取得平衡,尤其是泛在信息环境下,更需要在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遵循便利性原则,既要向读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还要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空间和设施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其次,要考虑功能性原则,构建集资源汇集、信息共享、学习交流、创意启发、思维碰撞、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复合型美学空间;最后,要考虑空间建设的科学性和现代化要求,让浓郁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学术作风借由现代科学技术加以呈现,实现彼此的融合,彰显高校图书馆“天堂的模样”。 图书馆为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进行了哪些探索? 彭雪勤:我馆自2015年开始对社会读者开放,这是校领导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我校是徐州市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高校,又地处新城区,图书馆对社会读者开放弥补了新城区没有公共图书馆的缺憾。开放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7 年我馆承办“第十三届徐州读书节”开幕式,完成徐州市委、市政府打造的“书香徐州”品牌活动——“淮海书展” 相关工作。 2018年第23个“世界读书日”前夕,我馆与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政府合作,为其辖区内的五个社区授牌设立“徐州工程学院社区流动图书馆”,并为七家全民阅读服务站赠送图书。我馆分析市民读者需求, 借鉴公共图书馆文献配备模式,先后为流动图书馆安装管理系统、配备图书、培训馆员、开展“你选读,我付款”活动。 同年9月,在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东下庄村和江庄镇周埠村授牌设立“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乡村流动图书室”,捐赠书架和图书。 我馆联合市级机关工委、市机关事业管理局、市文广新局,计划在徐州市行政中心设立“徐州工程学院市级机关分馆”,提供报刊阅览、图书借阅、文献预约、通借通还、文献传递、电子资源使用、参考咨询等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库支撑。 我馆切实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既延伸了服务触角,深化了服务内涵,拓展了服务领域,又锻炼了队伍,得到了认可。我馆后续又接到了社区要求设立流动图书馆的申请,并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继续探索服务社会的新模式,为建设书香徐州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融入学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图书馆扮演着什么角色? 彭雪勤:在推动学科建设中,我馆以“主动参与”“深度融入”为根本指导原则,积极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全面、便捷、高效的服务。位于逸夫馆一层的校园书店,同时是土木学院的资料室,还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精品图书展示暨学术交流中心,我馆因之成为全国建设类高校图书馆及校园书店建设联盟首届秘书长单位。空间功能的有效发挥、平台活动的有序开展,促进了专业教材建设、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在服务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资源和人力方面。因近十年来院校合并、专业调整、学校升格,目前还没有形成与学科发展相匹配的纸型文献系统,经费短缺也使大型外文数据库资源缺失。在补缺专业基础藏书上,我们已努力八年,有望近期完成。在东校区建设之际,我馆设立了专业文献采选室,为分馆、学院资料室建设做了文献储备。 自2007年我们开始实行学科联系人制度,对接学院为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信息保障和咨询服务,具体包括定人定题、参与课题、文献传递、嵌入式文检教学、基于资源和服务平台的讲座等。 学科建设有效推进促使学科馆员不断提升自身各项能力。我馆采用多种方式历练学科馆员队伍,同时及时弥补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组建徐州工程学院QQ学科咨询群、徐州工程学院微信学科咨询群、徐州工程学院文献服务群等,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教学科研,满足学科建设需求。在确保做好代检代查、原文传递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开展ESI分析、设立查新工作站等, 全面提升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 大学图书馆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的知识储存,更在于精神灵魂的陶冶,您希望师生能够在此获得怎样的阅读体验? 彭雪勤:经过不断探索,我馆已初步形成以逸夫馆、文昭阁、徐州文库、最美校园书店、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精品图书展示暨学术交流中心为代表的“一馆一阁一库一店两中心” 的特色服务阵地,被学生誉为“校园最值得留恋的地方”。 逸夫馆以现代开阔的主体建筑,引导读者潜心阅读;以“人在书中”的布局设计,带领读者感受知识的浩瀚,获得学习领悟。“文昭阁”以珍贵的名家签赠图书,使读者懂得“文献传承、昭若星辰”;以精美的宿儒题辞和书画藏品,彰显翰墨流香、经典国粹的魅力。“徐州文库”以与众不同的特色文献,使读者领略悠长文脉。“非遗”博物馆以鲜活灿烂的实物,使读者感叹民间艺术的多样性。而获得“江苏最美书店”称号的校园书店,则有着柔和的灯光、舒适的桌椅、养眼的绿植、浓郁的咖啡、淡雅的茶香,成为一处温暖的存在。 我馆还持续举办专题书展和“最美图书”系列展,提高读者对阅读之美的领悟水平。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体验活动,是希望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由此成为“谦谦君子”,做到“彬彬有礼”。 请向读者推荐几本图书。 彭雪勤:好书太多,不敢推荐。读书,多多益善,所谓“博观而约取”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