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好读书”不够,要“读好书”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江水 徐哨峰 陈延


  不久前,著名美学家、红学家潘知常教授做客江苏省射阳县图书馆并做讲座《读“红楼”谈职场》,引发众多读者关注。借此机会,记者就美学、红学的一些知识普及问题以及有关阅读的话题采访了潘教授。潘教授的所谈令人眼界大开,特别是他谈了很多关于阅读的话题,可资从事阅读推广的同行借鉴。


  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战略咨询策划专家、美学家、红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30部,被媒体誉为“政府高参、企业顾问、媒体军师”生命美学创始人”“爱的布道者”“影响中国百名公共知识分子”。我国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常引用的热词“塔西佗陷阱”,即为潘知常教授首创,被学界誉为“一个中国美学教授命名的西方政治学定律”。红学领域,在《今日头条》文化频道针对全国6亿用户的调查中,潘教授名列“关注度最高的国内5位《红楼梦》研究专家”(排名第4)。潘知常曾在上海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主讲《红楼梦》《水浒》《聊斋》和李后主诗词百余集,近年来更是在全国各地举行讲座上千场,深受欢迎。


记者:您从事的主要是美学研究,被誉为国内“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生命美学”学派开创者,那么,什么是美学?能否简单跟读者们分享一下?

潘知常:美学是研究进入审美关系的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之学,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之学。我所主张的生命美学,也是因为把进入审美关系的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人类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看作是美学研究中一条闪闪发光的不朽命脉而得名。不过,这样的介绍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有点太学术化了,也可以说得简单一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学,就是对于人类的“爱美之心”的研究。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有如对于阳光、水分与空气的追求。阳光、水分与空气从表面来看都不值钱,但是却须臾不可或缺,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一样。有些人会说,美有什么用?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美对于人类却同样须臾不可或缺。美学,就是对于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研究。



记者:您作为国内著名红学家,曾在多地电视台和全国各地主讲《红楼梦》,那么在您心目中,红楼梦》有何特殊之处?

潘知常:英国诗人奥登在悼念英国伟大的诗人叶芝时曾经说过:“疯狂的爱尔兰将你刺伤成诗。”对于《红楼梦》,我们也可以说:疯狂的中国也将曹雪芹“刺伤成诗”,“刺伤”成《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众书之书,是爱的圣经、文学宝典、灵魂史诗。西方的一个学者荷尔德林在与歌德谈话后感叹说,在他身上“发现如此丰富的人性蕴藏,这是我们生活的最美的享受”。在《红楼梦》里,我们也“发现如此丰富的人性蕴藏,这是我们生活的最美的享受”。对于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爱伦堡曾经说过:“假如没有这本书,我真难以想象,伟大的世界文学或我自己渺小的生命是怎样的。”对《红楼梦》,我也经常这样说:假如没有这本书,我真难以想象,伟大的世界文学或我自己渺小的生命是怎样的。”


记者:关于《红楼梦》,您已出版过《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说红楼人物》《职场红楼》,请问您近期还有关于《红楼梦》的新的普及读物出版吗?

潘知常:今年6月开始,我会在蜻蜓fm上开讲《红楼梦》,讲座的名字叫《潘知常说红楼》,每天30分钟,100天,共分4个板块:说红楼品人生;说红楼话青春;说红楼论情爱;说红楼看社会。这是从《红楼梦》看人生、青春、爱情、社会,也是从人生、青春、爱情、社会看《红楼梦》。讲述的方式,则是从“阅读”红楼到“悦读”红楼。其中贯穿的,是关于《红楼梦》的深度感悟,也是关于人生、青春、爱情、社会的深刻理解。我期望这个长达100天的讲座,能够对于《红楼梦》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美学爱好者有所帮助。讲座结束以后,我会和有兴趣出版这个讲座内容的出版社联系,出版《潘知常说红楼》的纸质读物。


记者:您对阅读的理解是什么?喜欢阅读哪类作品?

潘知常:古希腊图书馆大门上的告示就在提示读者:他们进入了一个治愈灵魂的地方。我认为:读书,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对于阅读,我经常说:阅读成就人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和终点。阅读,让我们学会看待人生,从此多了一份“宽容”,所谓“有眼光”;阅读,让我们学会对待人生,从此多了一份“包容”,所谓“有头脑”;阅读,让我们学会善待人生,从此多了一份“从容”,所谓“有境界”。“有容乃大”,让我们成就人生!也因此,我经常在全国各地开讲座,进行“劝学”“劝读”。

  回想一下,《红楼梦》中贾宝玉遇到林黛玉时迫不及待地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妹妹可曾读书。”而我们每一个人在遇到朋友的时候,也应该像过去常问“今天,你吃了没有”一样,去问“今天,你读了没有”。遗憾的是,如今很多人的灵魂都在挨饿。鲁迅说:用秕糠养大的一代青年是没有希望的。 无疑,不读书的“一代青年”也是“没有希望的”。

  至于我自己,除了专业的书以外,我愿意读的以历史与思想类的经典著作居多。


记者:您最想与读者分享的阅读理念是什么?

潘知常:关于阅读,其实是由三个问题组成的:“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一般人关注的只是第一个问题:“好读书”,其实这是非常不够的。在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读好书”。西方学者布罗姆说过:莎士比亚与经典一起塑造了我们。确实,只有经典著作才能够塑造我们。因此,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开卷也未必有益。书,确实像人们所形容的那样是“山”,是“海”,我国每年的出书品种是40万左右。在读书中不但要学会“从薄到厚”,更要学会“从厚到薄”。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金克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书读完了》,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言:他少时见夏曾佑,夏对他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先生是老糊涂了。可是,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他说:中国优秀的古书不过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要“读好书”。总之,要读人类500年前和500年后都要读的那些好书。


记者:当下推动全民阅读成为国策,您认为打造阅读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潘知常:早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大会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阅读社会”。现在,我特别想说,要建设阅读社会,我们最少要去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培养阅读习惯。有些家长经常会问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什么样的孩子有出息?是考试成绩吗?其实,最关键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前要洗手。其实,阅读也存在着是否有习惯的问题。遗憾的是,我看到有关部门刚刚作的一个调查:我们国家的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仅占5%。我要强调的是,结论十分简单: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者,最终才会脱颖而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曾说,她是每天用15分钟去阅读的。这样下去,一个月就可以读完一到两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完20本书,一生呢?就可以读完1000本以上。无疑,她正是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件事,我认为应该营造一个勤于阅读的氛围。我们一定要让这个社会奉行一个信念,什么信念呢?喜欢阅读者,被尊敬;不喜欢阅读者,不被尊敬。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环境。商人忙赚钱,学生忙考试,市民忙打牌,工人忙做工,农民忙种田……这真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大损失。


记者:您对数字阅读的观点是什么?有人说“阅读已死”,是否如此?

潘知常:一直以来,为我们所推崇的“读书破万卷”的阅读习惯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比尔·盖茨就曾宣称:“人们将会从传统的纸张阅读完全转移到全新的在线阅读。”真是语出惊人,其言下之意无疑是“印刷已死”,而且因为“印刷已死”,随之而来的自然是“阅读已死”。难怪有人会慨叹:“能静下来读一本书,简直是一种奢侈。”

可是,这毕竟并非真实。因为,人类不死,阅读就不会死;文化不死,阅读也不应该死。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公布的一项让人很受启发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喜欢阅读的人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的可能性比其他人多很多倍;喜欢阅读的人做义工和参加慈善工作的可能性也几乎是其他人的三倍;而喜欢阅读的人参加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的可能性则几乎是其他人的两倍。我很喜欢这个调查。因为它告诉我们:阅读,不论你去怎样理解它,它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阅读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阅读却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阅读已死”当然不是事实,真正的事实是——阅读永恒。


记者:请为读者推荐几本您认为最值得阅读的书好吗?并简单写一句荐语。

潘知常:第一,《论语》,因为它是中国人的君子宣言,也是中国的大丈夫宣言。

第二,《红楼梦》,因为它是中国人的“袖珍祖国”,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一个非常合格的中国人。

第三,《鲁迅全集》,因为它是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桥梁。鲁迅的终点,就是我们再次出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