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用培育的心态做好新馆“试验田”作者:记者 胡倩倩
毛旭 浙江省台州市图书馆馆长 台州市图书馆虽成立不久,但管理成效显著,请您介绍一下贵馆的建设思路及特色馆藏资源。 毛旭:“台州市图书馆无差别地对全体市民开放”是我们从筹备到建设直至开放整个过程一以贯之的目标,这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这段文字的本土化诠释。台州市图书馆自2010年12月27日开馆以来,一直在努力践行着这一理念。从空间布局到馆藏建设以及读者活动品牌的培育,无不体现了这一理念。 特色馆藏资源是一个图书馆“我之为我”的重要特征,需要经历长期的经营与积累才能形成。台州市图书馆虽然建馆不久,但是一直寻找各种契机,发掘、积累各种特色馆藏资源,初步积累了一些人无我有的特色资源。 台州市图书馆目前有叶文玲专藏、地方志专藏、盛记账本专柜、地名志专藏、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专藏等特色馆藏,并凭借自身的馆藏资源优势对相关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地方志数据库、叶文玲文学馆数据库和图片数据库(台州府城古井数据库、台州市古树数据库及台州市图书馆门票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建成,方便了读者,促进了资源共享,也有利于纸质地方文献的保护。 台州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是如何定位的?对于如何高质量地完成采购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毛旭:我馆的文献采购在起步阶段坚持“两条腿走路”和“分步走”的策略。“两条腿走路”,指的是普通文献和特藏文献的建设两不偏废,同步推进,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分步走”,指的是先要根据读者阅读需求,尽快积累一定的藏量,再逐步完善藏书结构,提升藏书品质,让普通读者和研究型读者都能在图书馆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 为了提高馆藏质量,弥补图书馆员在专业学科知识方面的不足,使图书采购更为科学合理,不断完善图书馆藏书体系,图书馆邀请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建立了义务选书员队伍。义务选书员既可选取自身专业中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研究性著作,作为专业核心参考资料,为相关读者提供学习、研究和参考服务;也可选择本专业科普性图书,作为广大读者了解该专业、学习基础知识的入门读物。 地方文献资源既繁复又分散,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仅通过征集获得的文献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我馆在每年的经费中列支地方文献专项经费,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明确文献采购范围,扩大文献采购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献采集,保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配设专人进行线上及线下采购,一些来自二手书市场、在征集过程中未涉及的文献得以低廉的价格入藏,对弥补遗缺,丰富馆藏有不小的作用。工作人员在采购工作中与诚信古旧书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注意检收有价值的资料;多渠道接受文献信息,定期在网络搜索采购,丰富地方文献采集的深度和广度。除了地方文献,我们还把一些特定的专题,扩展到台州周边,甚至扩大到全国范围。 全民阅读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关注,请问台州市图书馆形成了哪些备受读者喜爱的阅读推广品牌活动? 毛旭:台州市图书馆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读者群体,举办各具针对性的读者活动,已初步形成了涵盖从低幼儿童到成年人直至老年人的全年龄段的服务品牌。 “童萌汇”小书坊针对低幼儿童及其家长,探索并实践了“图书馆员+志愿者”的合作模式,自2014年5月启动以来,逐步建立了“阅读坊”“音乐坊”“手工坊”三个子品牌,对志愿者进行动态化管理。 哈皮小书坊面向学龄儿童,成立于2016年4月,包含“创意阅读”“益智坊”“哈皮小创客”等子品牌,开展生动有趣的创意阅读、手工制作、创客活动、科学实验等形式的阅读活动,年均组织80场次活动。 以不特定市民为主体受众的品牌活动“台州市民讲堂”始于2011年4月,每周六固定时间举办,内容涵盖各领域,成为市民口中“周末的期待”。 “云水展窗”是台州市图书馆的一个展览品牌。台州市图书馆位于白云山脚下,又在椒江边,据此地理特点,将展览品牌取名为“云水展窗”。杜甫有诗云:“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公共空间布置一些图文展览,展厅里通常布置一些书画、实物类的展览,名为“百家展厅”,内容大多取自台州本地人士的作品。 台州市图书馆于2013年9月举办了第一场主题为“梦中的西藏”的真人图书借阅活动,活动创意源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书”,邀请相关人员作主题分享和探讨,至2019年7月底,累计开展75期借阅活动。 此外,汇聚阅读爱好者的“台州市民书友会”,组织书友们每月选定一本书进行阅读,同时建立微信实名交流群,线上线下实时分享阅读感悟。“台州市朗诵团”以及“朗读亭”的设立则为台州朗诵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纪录片分享会”等品牌活动保持固定的频率举行,有效汇聚了各自的爱好者。老年人计算机基础知识入门培训班和面向残障人士的爱心邮书站也渐次形成。 在延伸图书馆的服务上,“和合书吧”是不错的尝试,听说近来台州市图书馆还设立了“台州书房”,请您介绍一下二者的亮点。 毛旭:台州市图书馆的第一家“和合书吧”于2013年2月4日开放,是省内第一家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到目前为止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下辖的“和合书吧”已经超过70家,其中属于市馆的有12家。我们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市区建起基于“和合书吧”的1.5公里半径的阅读圈,并在重点镇实现“和合书吧”的全覆盖。 “和合书吧”的主要特点:一是率先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了双频技术(高频与超高频兼容)在图书馆的应用。2016年4月23日开放的景隆公馆“和合书吧”,是一家基于双频技术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此后,我们把双频设备作为“和合书吧”的标准设备,要求全市统一使用,为全市“和合书吧”的通借通还奠定了基础。 二是细致管理、长效运营。依托服务外包,使书吧“无人值守,有人管理”。一方面确保了图书的整洁有序,另一方面如果设备出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三是建立健全读者咨询回访机制,尽快解决读者问题。设立读者咨询服务电话,高效地解答读者使用上的疑问。 2018年10月,台州市文广新局接到陈奕君书记关于在“世界城市博物馆”设立“台州书房”的批示,我馆应邀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设立“台州书房”。 通过本馆库存文献整理、网络采购及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台州市图书馆在极短的时间里为“台州书房”准备了《台州文献丛书》《台州文化研究丛书》《台州年鉴》及城市规划、台州地方史志、地情概况等1600余种2300余册文献。这些地方文献系统地展示了台州的前世今生、发展经验、未来方向,为各界了解台州、研究台州提供了窗口。 同年11月11日,“台州书房”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世界城市博物馆”内正式开馆。“台州书房”的建立将在更大平台上宣传展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强城市交流与合作。 浙江省内的图书馆引入了社会征信体系,台州市图书馆作为新兴图书馆,在借“互联网+”之力提升体验和服务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 毛旭:作为一家全新的图书馆,台州市图书馆在资源的积累上还有待时日,但恰恰因为新,也使得图书馆没有更多的包袱,在一些新理念和技术的应用上,能走在前列,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除了前面提到的应用RFID双频技术,我们还在以下方面作了努力和尝试: 一是信用办证。2018年4月,我馆开通支付宝生活号,实现支付宝办证功能,对芝麻信用550以上的用户,免押金办证。同步完善了微信公众号,推出“二维码借书”服务,读者可以在微信服务号各功能模块实现借阅证管理、书目检索、图书续借、活动报名、“和合书吧”查询、数字资源微阅读、移动支付等z便捷操作。 二是汽车图书馆服务。引进手机流通系统,使得汽车图书馆开到街道社区乃至偏远山区时仍能与图书馆系统进行有效对接,为读者提供服务。目前,汽车图书馆周出车5~6天,服务范围涵盖街道、社区、学校、乡镇、偏远山区等,为很多图书馆覆盖不到的群体送去服务。 三是数据库建设。积极建设台州市数字图书馆,目前拥有7个自建数据库和近30个采购授权数据库。馆内的所有数字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站进行远程访问,并可通过统一检索平台检索馆内数字资源和馆藏纸质图书。 结合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台州市图书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什么问题? 毛旭: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所面临的人才问题是不尽相同的。就台州市图书馆来说,由于编制限制,编内用工数比起同等规模的图书馆少了很多,极大地制约了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体到专业人员的构成,首先是图情专业人员的基数不够,其次是IT相关人员缺乏,再次是管理型人才不足。台州市图书馆成立不久,员工以新人居多,有实践经验的人较少,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的管理人才,则显得更为缺乏。为此,我们采取劳务派遣、服务外包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关问题。 请谈谈您对业内其他热点问题的思考。 毛旭:当下社会,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社会热点话题也在随时更新和变化,令人应接不暇。作为馆长,既要随时关注相关的新技术、新话题,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予以引进。又要保持足够强的业务定力,不盲目跟风,对拟实施的新项目的未来,要有一个有效的预判,不要为了博人眼球,而做一些昙花一现的项目,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