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秘诀:“看见”与“包容”作者:记者 胡倩倩
——访《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作者黄启团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的作者黄启团是二十多年来专注于应用心理学教育,将心理学理论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婚姻、家庭、亲子教育等领域的专家。他的新书于今年7月上市后,即在当当网新书热卖榜排名前十,并在成功励志类图书长居榜首。8月17日下午,中信出版社在北京798机遇空间举办了新书分享会。本报记者会后对黄启团进行了专访,请他就职场、婚姻、亲子教育等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记者:您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是怎样的? 黄启团:这本书最重要的议题是“改变”。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让人变得更好。在过去22年心理从业经历中,我发现让人变得更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能够释放自己的情绪,二是“看见”。我希望通过一些故事和案例触动读者,让读者能够打开情绪,从而转变信念。 “看见”有三种模式:一是肉眼可见的行为模式,二是背后的思想模式,三是情绪模式,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看见生活中的模式。 你有多少财富,你的婚姻是否幸福,你有没有朋友,这都是人生外显出来的成果,都是我们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如果不行动,外面有钱你也捡不到,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行为。 行为是有模式的。一个人今天这样对你,明天也会这样对别人。如果一个人撕毁了跟上任合作伙伴的合约来跟你合作,在蜜月期肯定没什么问题,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也会撕毁跟你的合约。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不改变,将来的人生结果也不会改变。
记者:行为模式受先天条件影响大,还是受后天的引导影响大呢?怎么改变不好的行为模式? 黄启团:先天特质很难改变,但有一些东西是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教育经历等过程中养成的。比如讨好型人格,通常是后天形成的,通过压抑自己来取悦别人。如果这个行为模式不改,很难幸福。 行为是怎么来的?一个人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跟他的想法有关。比如说今天很多读者都看到新书分享会的消息。为什么来的人只有一部分,有人不来呢?来的人肯定认为见这个作者可能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所以他来了,这跟他的想法有关。不来的人想,心理学跟我什么关系呢?我还没到学心理学的时候,所以他就不来。我们的思想也是有模式的,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很多思维模式。情绪模式包括愤怒、悲伤、嫉妒等等,如果我们没有看清自己的情绪模式,它都会变成消耗人生的能量漏洞。 发完脾气之后,你是不是浑身无力?特别是在很激烈的争吵之后,你整个人是虚脱的,为什么?因为愤怒就是能量。当你愤怒了,你的能量就被消耗了。所以,那些没有觉察的情绪是人生能量的漏洞。那怎么办呢? 市面上有很多有关情绪管理类的书。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管理这个词不适合用在情绪上。因为管理的定义里包含了五个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对于情绪来说,你是做不了计划的。控制情绪,其实是一股能量被压抑下来,这个能量还会往外爆发或者往内攻击。 我在这本书里提到的应对情绪的方法就是“看见”。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你表达出来。如果你的领导发怒了,我教你一个绝招。你对他说,“领导,我感觉你现在有点愤怒哦”。他的愤怒被你“看见”了,也就被释放了,他接下来就不会再让你难过了。 再比如,失恋的时候失眠。失眠的时候你心里一直斗争,谴责自己失眠,那肯定更睡不着。你要告诉自己,失眠是可以的。难得有一天睡不着,我出去看看星星,可能一下子就困了。你越是不允许,它就越来干扰你。愤怒、悲伤、内疚、恐惧都是一样的,你表达出来就好了。告诉自己这些情绪都是可以的,不要指责这些情绪。这就是我处理情绪的方法——看见、接纳。
记者:情商现在被定义成情绪管理的能力,您怎么看? 黄启团:这是错误的定义。情商是能够跟情绪和平相处的能力,是能够与人舒服地相处的能力,当然,也要包括自己舒服。如果让别人舒服,自己不舒服,那不叫情商,那叫压抑。
记者:情商这种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锻炼出来的? 黄启团:有先天也有后天。人有时候很简单,你有什么,才能给予别人什么。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你曾经被怎么对待过,你就学会了怎么对待别人。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情商很高,他从小就被温和地、温柔地对待,他长大后也会善意地对待身边的人。因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了怎么跟人相处。 一个被温柔对待的人,他会温柔对待这个社会;一个被粗暴对待的人,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粗暴地对待这个社会。公安大学的李玫瑾老师讲了很多这种话题,她提到很多犯罪的人小时候曾经被别人不善意地对待过,所以他们才会不善意地对待世界。
记者:那如何跟过去的创伤和解呢? 黄启团:如果我们小时候被粗暴对待,是不是我们就没希望了?不是的。我们可以疗愈,可以成长。所谓的疗愈和成长,就是心理学的功能了。心理学能够让你“看见”,当你“看见”了,你就被疗愈了。 我举一个例子,我妈妈是一个规则感很强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她很多时候都不同意我的请求。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旁边有一条河。我的小伙伴们都会游泳,但是我不会,因为我妈妈怕有危险,不准我学游泳。我妈妈总是束缚我,所以我对她有怨气。最近我在这个问题上偶然被疗愈了。 我新认识的朋友得知我家只有我和姐姐两个孩子时,很不理解。当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为什么我家只有两个孩子?我解释说我妈当时生了好几个孩子,但是农村当时条件差,我有三个妹妹都没活下来,在我之上还有夭折的姊妹。 朋友听后对我说,你在替你没有活下来的兄弟姐妹们活,你能够感受到你妈的痛苦吗?生了那么多孩子,只养活了两个,所以她很在意你的安全。她当时给你定了那么多规则,现在理解了吗? 听了这句话,我特别想流泪。我突然间理解了我的妈妈,原来是因为她不希望失去我,我突然间看到了更多的真相。当我看到了更多真相之后,我瞬间接纳了我妈妈。虽然我妈妈不在了,但那一刻我最想做的事情是拥抱我妈妈。我能够懂她了,这就叫疗愈,疗愈的前提是看到真相。 所谓的创伤一定是没看到事情的真相。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就会有内疚、指责、遗憾等等,变成创伤——一种被伤害的感觉。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就能释放这份被伤害的情感,从而疗愈创伤。
记者:在跟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相处的时候,也要看到他们背后的苦衷,这样才能让别人觉得舒服,可以这么理解吗? 黄启团:这个其实叫慈悲心。通过别人的行为,看到他背后的苦,这叫慈悲。
记者:怎样才能养成慈悲心? 黄启团:如果一个人曾经被慈悲地对待,他一定有慈悲心。一个人不慈悲,主要原因就是内心匮乏。内心匮乏的人凡事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通过疗愈,这个人的内在变得富足了,他的慈悲心自然就升起来了。 比如你饿的时候,焦点都在找食物上,看不到别人的饥饿。你只知道自己的饥饿,这种状态是冷酷的。当你吃饱了,你能够看到别人的饥饿,这时候你就有慈悲心了。慈悲心的前提是内心的富足。
记者:从心理学应用方面,您如何看待东西方哲学智慧的? 黄启团:它们在某一个高度是相通的。一些西方心理学是以东方哲学为基础的,比如完形心理学,它就是得到佛家禅宗的启发而形成的心理学流派。西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思路是科学的,具有可复制性,可以量化。其实不管是哪种哲学,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 我看书的范围很广,不局限于心理学。我很喜欢南怀瑾和傅佩荣的书,通俗易懂。老子的《道德经》我也看过无数遍,我会把东方的智慧运用到西方的心理学中去。
记者:浪子回头金不换,您觉得“浪子”在什么情境下才能回头? 黄启团:浪子一般很有能力,只是把力用错了方向。像我前边提到的“看见”一样,发生人生激烈的改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情绪的释放,二是看见真相。浪子回头确实金不换,因为浪子很有能力。
记者:有一本书很流行,叫《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男女在亲密关系中的对抗跟冲突是永远存在的,您有没有应对这种冲突的秘诀? 黄启团: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不开心,整个家庭都不开心,对吧?所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婚姻是一个群体,所以需要从东方的智慧里面找答案。“容忍”,我很喜欢研究这个词。“容”跟“忍”是两个概念,“容”是一个空间,当你的空间容量不够的时候,你才需要忍,对吧?当你的容量够了,你就不需要忍。所以中国讲求“容”而不是“忍”,之所以要“忍”一定是“容”不够。婚姻里我们要容得下对方,允许对方跟自己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能够容得下对方并允许对方跟自己是不一样的,婚姻就和谐了。 要搞清楚的是,包容不是妥协,而是我的格局大。在我的世界里,我允许你跟我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群体的思维,就是修炼——修心的容量,这也是我最大的心得。当心的容量越来越大了,跟人相处也会舒服,事业也会越来越成功,就是因为容得下。
记者:有些父母在亲子关系上用力过猛,事倍功半。您觉得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要占多大比重? 黄启团:父母自己活好了,做孩子的榜样,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孩子有很多的弯路要走,没有所谓的直路。弯路才是美的,你同意吗?河流是不是弯的?河流是不是很美?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是如果它遇到坡地,是不是会转变方向,往西、往南、往北流?我们要像允许河流一样,允许孩子有时候往北,有时候往南,有时候甚至走回头路,但它的大方向总会朝向东边。 如果父母总想把这条河流拉直,不允许他转弯,你想想,一条河流直直地流向大海,这样的河流美吗?所以对父母来说最大的一个功课,是允许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成长。很多父母把家庭角色搞错位了,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夫妻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孩子是看父母示范来过他未来的人生的,以后也从你身上学到这一点,这是你想要的吗? 所以我的教育方式就是给出一个大框架,在大框架下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记者:您还有其他要分享的心得吗? 黄启团:其实人生的苦是有解决方案的,心理学能够提供,只是太多人并不重视心理学。心理学能够增加我们觉知的能力,让我们看见自己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模式。“看见”之后,我们就有了重新选择的可能性,人生则会变得更加美好。我写这本书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普及心理学,让更多人生活越来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