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栋:推进粤港澳三地高校馆合作发展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白玉静 陈淑仪

  

  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华栋是大中华地区最资深的馆长之一,196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即投身图书馆事业,后又远赴英国韦尔斯大学攻读图书馆专业课程,并接受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专科训练,获博士荣衔。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图书馆工作生涯中,潘华栋馆长屡任多所图书馆领导要职,对图书馆和信息界的发展贡献良多。在2005年出任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前,他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馆长。



  潘华栋馆长于2015年获颁美国密西根大学信息学学院杰出校友荣衔,亦被OCLC亚太区各图书馆领导选为该区执行委员会委员。他亦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及复旦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校外兼职导师,并于2017年发起组建“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获选为联盟的首届理事会理事长。


记者: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科研活动强有力的支持机构,作为高校馆的馆长,您认为高校馆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潘华栋:在阐述图书馆功能之前,我想先讲一下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特色。现代高校图书馆有如古罗马神话中,看守门户的两面神(Janus)一样,是一个“动”和“静”的交汇之处,也是一个虚”与“实”的结合之体。

  在“动”方面,现代高校图书馆提供了让师生进行头脑风暴、自由讨论的互动空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动感的师生会聚中心。“静”则指同时又提供可以静心学习和思考科研问题的安静场所。

  另外,图书馆亦有“虚拟”和实体”两面。“虚拟”(virtual)指的是提供各类数字化的资源与服务,并配备相关的专门人才提供支持。“实体”(physical)指的则是同时强调和重视对实体资源的建设,例如阅读空间设计、纸本图书购置等。目的是丰富专业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满足不同的科研需求。

图书馆的功能方面,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资源中心功能:图书文献资源是科研活动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图书文献资源中心,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离不开它。一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充分与否直接反映一所高校对科研的支持程度。

  服务功能:协助师生查找各类科研文献和信息,尤其是学术前沿信息,提供学科服务。

  教育功能:参与培养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开办各类培训班、工作坊等教授学生掌握综合性信息使用能力(查找、使用、评估和创建信息),遵守学术操守,培养与科研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素养。

  学术功能:图书馆本身也是其专业范围内的学术单位,经常要做图书馆及信息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出版学术论文。


记者:请问贵馆目前的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如何,有哪些特色资源或者特色服务?

潘华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澳大图书馆已成为澳门地区规模最大、馆藏量最多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馆内及网上图书馆服务。目前,图书馆馆藏超过五百万册(件),并根据读者的需要,逐年持续增长。

  特色资源方面,我馆的线装古籍收藏、“澳门坊”和国际组织文献都非常有特色。

澳门大学图书馆是澳门地区最大的古籍馆藏图书馆,中文藏书约三千多种,合计约一万八千多册,乾隆以前的善本古籍一百多种。

 2009年,澳门大学图书馆藏有的三部明朝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成为港澳台地区首批入选《名录》的“国宝级”珍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的珍贵古籍,具有严格的入选标准。而三部入选的古籍分别为《新编纂注资治通鉴外纪义》《重校正唐文粹》及《宗忠简公文集》,皆为珍贵的明朝刻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可见我馆藏书非常珍贵,因此经常有读者慕名而来,希望亲身鉴赏此等珍藏。

 “澳门坊”主要收藏具有澳门特色的文献,其中包括澳门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音乐、电影、海报、纪念特刊、大型画册、政府公报、统计资料、小册子等,其中亦包含世界各地出版的有关澳门的图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图书馆是多个国际组织(其中包括:联合国、欧盟、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的文献寄存馆,因而可免费获得这些组织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的刊物对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具有珍贵参考价值。

  澳大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主要有两项。

  第一是为了配合澳门大学发展,本馆积极扩展与海内外图书馆之交流及协作,通过签订协议,增强合作及进一步支持澳大的教研活动,并藉此加强澳大与海内外学术机构的联系。今年本馆刚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签署了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协议书,让澳大师生可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澳大图书馆更是澳门地区第一所与其签订文献提供服务协议的图书馆。

  另外,澳大图书馆除了向学生们提供资源和一般的图书馆服务外,还很重视和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除了建立读者电邮群组,经常互通信息外,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我本人也经常跟读者们见面沟通,不但可以更了解读者需求,彼此更能够建立友谊。我还常常收到师生的亲切谢函,这亦是我最感满足的地方。


记者:在与贵校同等水平的内地高校中,与它们的图书馆相比,您认为贵馆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潘华栋:总体而言,与内地图书馆相比,澳大图书馆更容易获得两岸四地的信息,尤其在澳门特区地方文献的收藏、保护和提供方面。所以,这是澳门大学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澳门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信息服务。同时,外文资源也较为丰富,这是因为我们地处澳门,采购起来方便快捷。

  另外,我们的硬件设施也比较好,例如我们向学生提供的是最新型的苹果计算机和各种免费使用的软件。因为我们提供的座位数量比较充裕,很少出现类似内地高校图书馆占座的现象。我们也向学生提供24小时的自习室和讨论室。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也比较长,内地高校图书馆一般最迟开到晚上10点半或11点,而我们每天的开馆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零点,而且节假日不休馆,唯一休馆的时间是农历新年的头三天。

  我们馆员的学术背景和经历也较多元化,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图书馆学专科训练,所以接触面和知识面都比较广宽。


记者:澳门大学牵头成立了“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在此之前,粤港澳三地高校馆有怎样的合作交流活动?联盟成立的基础是什么?

潘华栋:在联盟成立之前,粤港澳三地的高校图书馆也有交流,但主要是通过馆与馆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进行,实际项目主要是出版物赠送与交换、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等,而非像联盟的方式以全方位、多角度和系统性地来合作。

  有见及此,澳大图书馆希望以新成立的“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为基础,加强三地高校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通过资源整合,把各联盟成员的书目数据库、商业数据库和自建特色数据库整合起来,形成服务区域用户的资源保障体系。


记者:高校图书馆联盟成立的初衷是什么?计划如何达到预期目标?它能为三地高校图书馆提供哪些服务?

潘华栋:为了配合和支持粤港澳高校联盟提出的“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在澳门大学图书馆倡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及中山大学图书馆附议下,成立了“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同时打造了“一小时图书馆圈”。

  图书馆联盟的成立是为了推动三地共同迈向知识型经济时代,深化三地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并以集聚粤港澳精英大学图书馆为目的,以促进三地图书馆交流与协作、资源共建共享为宗旨,致力于提升三地图书馆的合作层次和水平。同时,支持粤港澳高校联盟合作的深度发展,并为粤港澳三地的“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提供支持。

  图书馆联盟的合作领域包括: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出版物交换、馆员交流与培训、学术会议和专业讲座及特许到馆访问。通过以上合作,我相信联盟可助三地高校图书馆未来的迅速发展。


记者:联盟成立至今,遇到了哪些挑战?哪些方面亟待改进?

潘华栋:联盟的成功与否,是要看成员馆是否有共同的理念和合作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联盟没有问题。但是,毕竟粤港澳三地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些差异,三地高校图书馆的日常运营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早期需要一些时间来磨合和配合。但是,经过充分的沟通后,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同时,由于联盟刚成立不久,有很多方面仍有进步的空间,例如除了已拟订的合作方向外,我们希望可以开拓更多的合作机遇。


记者:“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是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平台,您认为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吗?或者有哪些经验可供广大高校图书馆借鉴参考?

潘华栋:成功的联盟都有其独特的元素和原因,并不是都可以依葫芦画瓢。

  基于上述原因,澳大图书馆正在筹备于今年年底召开一个国际性的图书馆联盟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世界各地的联盟负责人,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探讨成功之处、遇到的困难等等,希望藉此对我们有所启发。

  总的来说,我对“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将来的一项计划是和内地的一些联盟,例如: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 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西部省级公共图书馆联盟等,结成超级联盟,以达到更大规模的互利共赢的局面。

欢迎《图书馆报》的读者和我进行联络和交流,电邮地址:wtpoon@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