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荃孙: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来源:图书馆报作者:徐铁猊
缪荃孙有很多名衔:近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家,等等。另外,他还被学界称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称他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毫不为过,因为他曾亲手创建了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前者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后者是如今的国家图书馆前身。 创办江南图书馆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小山),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县人。缪荃孙出身于官宦家庭,幼承家学。他天资聪颖,据说十一岁时就读完了儒学五经。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占江阴,缪荃孙侍继母避难淮安,就读于丽正书院,从院长丁俭卿学习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二十一岁时举家迁成都,从阳湖汤彦成研究文史,考订文字。据记载,缪荃孙曾于同治元年(1867)应四川乡试中举,因非川籍而未授名与当下的“高考移民”有些相似)。无奈之下,缪荃孙先后充总督吴棠、川东道姚彦士的幕僚。职间遍历川东北各地,刻意搜拓石刻。后张之洞任四川省学政,缪荃孙拜仅年长自己七岁的张之洞为师,追随其左右。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素为学界所推崇,但据缪荃孙晚年自述,《书目答问》乃是他的捉刀之作。后来缪荃孙于光绪丙子年(1876)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清史馆分纂和总纂,并历主南菁、泺源、龙城、钟山等书院讲席。缪荃孙还是著名的方志学家。张之洞总纂的《顺天府志》,七年编成,时推巨著”,据说“发凡起例”,皆出于缪荃孙之手。后来他又重修了《湖北通志》,参与编修《江苏通志》。而自己家乡的江阴县续志》更是他晚年力作,此志刊行后,成为一代名志,为广大方志家所推崇。” 光绪三十二年(1906),缪荃孙应两江总督端方之聘,创办江南图书馆,任总办。端方当时刚刚出洋考察归来,欧美各国的公共图书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一道关于各国“导民善法四端”的上奏中,把建图书馆列在导民善法的首位。缪荃孙任职以后,奔走于江浙藏书之家,时常州瞿氏、归安陆氏、钱塘丁氏,号称藏书巨室。陆氏之书,已为日本购去。钱塘丁氏也因家道中落,欲将“八千卷楼”善本书卖给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缪荃孙在端方的支持下,急筹七万三千元巨款并亲赴杭州,终将已卖出的藏书全部赎回并运到南京,在清凉山附近前任两江总督陶澍所建的惜阴书院旧址建楼,将“八千卷楼”藏书入藏其中。陶澍乃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珍惜光阴,性喜读书,曾在南京清凉山龙蟠里九号建书院,名“惜阴书院”,时与文昌书院、虹桥书院齐名,咸丰年间被毁。有说由于端方别号陶斋,缪荃孙别号艺风,新建大楼遂命名为“陶风楼”。其实端方别号为匋斋,陶风楼的这个陶字或可能是指陶澍?存疑。 缪荃孙用三万多两银子造了书库两幢,总计四十四间。除收购八千卷楼的近六万卷藏书之外,还收购了武昌“月槎木樨香馆”藏书四千五百五十七种。江南图书馆于1910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后来的岁月中,江南图书馆曾多次更名: 1927年,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国学图书馆; 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 1929年,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蒋复璁在新址成贤街建新馆,更名为国立中央图书馆; 1950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图书馆; 1954年,更名为南京图书馆。 截止到2000年的统计数字,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三万一千平方米,藏书总量达七百一十七万册,其中古籍一百四十一万册,中外文书刊五百七十万册,缩微品一万六千件,视听资料两万余件,电子出版物两千余件。藏书量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 2005年,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建筑面积达七万七千八百六十平方米,藏书总量约一千二百万册,阅览座位三千个。 今日陶风楼 筹建京师图书馆 张之洞一直认为缪荃孙才堪大用,曾多次向朝廷保举。但缪荃孙并不以仕途为意。或言缪氏惑于相士之说,谓“尔财不过十万,官不可顶红,不可作正印官,否则将促尔寿”,我想这应该是托辞。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以体仁阁大学士兼掌学部,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他先后购得湖州姚觐元“咫进斋”和扬州徐乃昌“积学斋”私人藏书。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亦雇人把部分藏书抄成副本。宣统元年(1909),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折》被奏准,张之洞任命缪荃孙为京师图书馆监督,设馆于什刹海广化寺。1910年,京师图书馆正式成立。初建时,所藏图书主要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辑熙殿珍本,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及一些私家藏书,总计约十万册。 京师图书馆建成后,还没来得及对外开放,清廷就灭亡了。直到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才正式对外开放,但此时的馆长已不是缪荃孙,而是教育总长蔡元培任命的江瀚。后来的岁月中,京师图书馆经过了多次“变迁”: 1913年,京师图书馆在宣武门外前青厂设分馆; 1914年,分馆迁至前青厂西口永光寺街,本馆则迁至国子监; 1915年,京师图书馆迁至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 1928年,京师图书馆更名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址迁至中南海居仁堂; 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海北京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1年,迁至北海西侧文津街新馆; 1950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 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1983年,在海淀区白石桥原元大护国仁王寺旧址修建新馆,1987年建成并开馆; 1998年,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2001年,“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立项,总预算投资为12.35亿元的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开始实施。 国家图书馆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十四万平方米,连同文津街古籍馆,共十七万平方米,藏书及馆舍面积为亚洲第一。截至2003年底,馆藏文献已达两千四百一十一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并以每年六七十万册(件)的速度增长。 缪荃孙还是一位藏书家和杰出的目录学家。他早年曾从广东藏书家李文田习版本目录之学,从此开始了他的藏书生涯,以后每到一处,刻意搜求。在京师任职时,缪荃孙就常去海王邮书肆搜访异本。缪平生与许多藏书家往来,经常互相抄校考订,这样不但增加了藏书数量,学问亦随之日益博通。至庚子年(1900),缪氏艺风堂藏书已达十余万卷。缪氏曾在《藏书纪缘起》一文中,自认不敢与瞿、杨、丁、陆四大藏书家相比,但足与吴骞的拜经楼和孙星衍的平津馆相伯仲。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举国震惊。当时缪荃孙主讲于钟山书院,鉴于历史上人亡书散的教训,乃根据藏书编《艺风堂藏书记》八卷。辛亥革命之后,缪氏辞归上海,依前书体例,成《艺风堂藏书续纪》八卷。在这段时间里,缪荃孙由于没有收入,不得不经常“以书易米”,而嗜书之癖依旧,遇好书,必“损衣食之费用而置之”。但“旋收旋散,有若抟沙”,仅聊以“书去目存”自慰。晚年又成《艺风堂藏书再续记》二卷,分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旧抄本、校本、影写本、传抄本七类,著录所藏旧本百余种。以目录学而言,除上述《艺风堂藏书三记》外,还有《艺风堂金石目录》十八卷、《艺风堂读书记》四卷,《荛圃藏书题识》十卷,还曾为盛宣怀编有《盛氏愚斋图书馆藏书目录》,主持编撰《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等。缪荃孙还喜刻书,除了为他人校刻过各种书籍外,自刻有《云自在龛丛书》、《对雨楼丛书》、《藕香零拾》、《烟画堂小品》等。田洪都在《艺风堂藏书再续记》序中曾这样评价缪荃孙:“一生与刻书为缘,孤稿秘籍,多赖流布,广人见闻,裨益文化之功,可谓至巨。” 1919年缪荃孙辞世。而后其子缪禄保把大部分藏书卖给了上海古书流通处,另有些珍本随缪禄保移北京,后多为北大图书馆所得。 缪荃孙学识渊博,交流广阔,著述繁富,在学界名满天下。他与王壬秋、张季直、赵尔巽四人被誉为清末民初的四大才子。 1997年,在缪荃孙的家乡江苏省江阴市申港镇,一座以缪荃孙名字命名的缪荃孙图书馆建成并开放。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一位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应该是再适合不过。 国图古籍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