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偶得

作者:张彦洁(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按理说,检索是图书馆员的长项,一般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这次,却遇到了点麻烦。


前些天,已退休多年的刘振国老师打电话,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查到1969年毛主席接见英模的有关报道?


刘老师虽已耄耋之年,但笔耕不辍,经常有文字见诸报端,2019年还出了本文集《字影绰绰集》,通篇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朴实无华,自有动人之处。老先生的身体比退休前还硬朗,步履矫健,满面红光,大有逆生长之势。同事们在赞叹之余,一致认为:常年写作正是刘老师保持青春的秘诀。


这两年,刘老师有几篇稿子登在馆刊上,对我们的工作也多有支持。一听刘老师的要求,我满口应承,觉得根本不是问题。


可谁知事情却没那么简单。


我首先百度了一下,无果;继而用读秀的知识搜索,无果;又想到《人民日报》,但馆藏没有1969年的;网上免费的《人民日报》电子版只有近两年的, 而“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又没有权限。这时才感到有点棘手了。


没办法,求助于杨堃老师——我馆的检索大拿,有多年文检课教学经验,一般的问题都难不住她,且助人为乐,看她平常接待读者时的热心劲儿,简直比读者本人对自己还负责。


果然,一听到我的求助,她立刻双目炯炯,来了精神!


她首先肯定了我的检索思路,接着在百度上尝试。还真不错,让她找到了一个免费的《人民日报》的网址,但只能浏览全文,无法检索,难不成要把1969年的内容逐篇浏览一遍? 查一查1969 年有什么大事吧:4月1日-4月24日——中共九大召开;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20周年华诞……揣测一下:在这两件大事的前后会不会有相关接见?还下载了几篇诸如《中国劳模现象的历史及其沿革》等文章,看看是否能从中获得一些线索。只有慢慢排查了,好在刘老师也没有限定日期。


4 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都快到下班时间了,刚审完一篇稿子,想站起来活动一下。首先来到了自然科学与艺术文献中心,那里正在举办“流淌在画面中的闪光时刻——馆藏党史画册文献展”,很有吸引力。一进门,李淑文老师就迎了上来,热情地把我引到展览现场。看到书架上陈列的50-90年代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合订本,我心里一动,会不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打开1969年的《人民画报》,很快,在第四期的首页就找到了相关报道。马上拍照用微信传给刘老师求证,回复“对”并表示很感谢。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欣喜之余,也有一些感悟:


首先,活学活用。就专业技能而言,尚有差距——只想到了《人民日报》,却不知《人民画报》。在图书馆工作30余年了,从未在报刊部呆过,对许多期刊并不熟悉,尤其是习惯用中国知网等电子检索方式后,对纸质资源的接触更少了。前些年给研究生进行图书馆培训时,曾提到过“检索三境界”,也是我的一家之言,即:1.偶然:邂逅、无意;2.期然:相约、刻意;3.超然:自由、随意。意指在检索的初级阶段,是一种邂逅式的偶然得之;在检索的中级阶段,是一种相约式的期然获之;进入检索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方式。电子检索固然方便,而有时“手翻、眼看、大脑判断”的手工检索方式也能派上用场。与时俱进与固步自封都是相对而言,灵活取舍方能应对自如。可见,检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其次,精神愉悦。一个简单的检索方面的小问题,旁人看来可能无所谓,但对自己来说,却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今年已经55岁的我,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坎儿——是退休在家,还是再干5年?许多同事都有纠结, 可自己却没有犹豫——再干5年。 经济方面当然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可能还是喜欢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想想当年做学科服务时,与学校那些学术大咖们的交往,如文学院张俊才老师、马云老师,历史学院邢铁老师等,他们的诚心谢意确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无比愉悦。还有现在的编辑工作,也是自己比较擅长且胜任愉快的。人有时是需要外在压力的,就以自然科学与艺术文献中心举办的这次展览为例,如果没有管理方面的要求,可能也激发不出馆员的这种创造力, 而如果没有他们组织的这个活动,我的这个小问题可能迄今也解决不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问题解决之后,我又用杨堃老师找到的那个免费的《人民日报》网址核实了一下,果然在1969年1月26日找到了当时的报道:接见是1月25日发生的,次日进行了报道。满心欢喜地向杨堃老师汇告了检索结果,她也挺高兴,并建议我把这件事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