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出版

作者:蒋正春

探索抗战沦陷后的城市社会史,揭示“畸形繁荣”的生活真相



中国的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抗战时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当时的报刊文章已有人以“劫后的天堂”为标题,描述沦陷后的苏州惨状。那在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又是如何度过的?


010.jpg

《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

巫仁恕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21年11月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品牌新书《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跳出以往抗战“抗敌”研究层面,把焦点放到沦陷区的普通民众,是一部眼光向下的城市社会史著作,让我们看到抗战时期苏州城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此外,本书透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作者巫仁恕先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从小到大听到的抗战故事,刺激了他撰写一本以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来呈现抗战历史专书的念头。在他看来,“抗战的历史本身仍然有多元的面向被忽略而尚待发掘,沦陷区的历史就是重要的面向之一”。本书便试图以苏州为例,探索沦陷区的城市社会史。


巫仁恕先生从社会文化史以及市民大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抗战沦陷后苏州茶馆、菜馆、旅馆和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分析,呈现抗战沦陷区城市生活的一个个案例,揭示战争阴霾与畸形繁荣交织下的城市生活真相。他指出,苏州在抗战沦陷初期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尤其是苏州作为伪江苏省省会,有大批伪政府公职人员、上海寓公、商人进驻,给其休闲娱乐业带来一种畸形繁荣,这与过去想象中抗战时期沦陷下城市生活的窘境有很大的落差,打破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印象。


为何在沦陷时期苏州的休闲业呈现畸形繁荣的现象?这些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沦陷区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那动荡的八年?对伪政权统治沦陷区又该如何进行评价?这便是作者在书中希望阐明的问题。


“苏州休闲业的畸形繁荣,并不能代表是一种常态。” 作者在书中写道,“若仔细观察现象的背后,我们将发现社会贫富两极化、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劳资纠纷的持续、女性的物化等现象。”在畸形繁荣的另一面,是谋生不易、孤苦无援的世界。苏州的茶馆、茶馆、旅馆和烟馆,都沦为了伪政权征收苛捐杂税的对象。繁华不过是虚假的面具,表象背后,众人早已被当权者吸干了血,只剩一副骨架罢了,这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战争下人们的生活实态。


书中,作者以大量的档案公文、新闻报道、地方文献、口述史料为基础,综合当地知识分子的私人日记,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本书可谓是城市史、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新近力作,为观察20世纪中国的沦陷区城市特征提供了一扇窗户。诚如作者在简体版序中写道:“期待这本书能吸引学界更关心沦陷区的日常生活,当然苏州不能代表沦陷区的所有城市,未来若有更多年轻学子投入此领域,将能更丰富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020.jpg

沦陷时期苏州报纸的旅馆广告


030.jpg

苏州阊门外的九华楼菜馆


040.jpg

苏州乡间的茶馆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