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建《彩瓷帆影》创作谈:一次洗礼灵魂的远航作者:纪红建
“《彩瓷帆影》是一次艰难的创作之旅,更是一次洗礼灵魂的远航。”作家纪红建称,无论是采访创作,还是文本的探索、历史的还原、故事的讲述,还是思想的表达,“对我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许多读者纷纷表示:“长沙彩瓷的历史一直鲜为人知,留下了诸多谜团,但我们一直没有一部全面了解长沙彩瓷历史又可读性强的作品,《彩瓷帆影》填补了这个空白。” 评论界认为:“《彩瓷帆影》具有多重价值,涵盖了文学、文献、历史、考古和重大主题等多重层面。” 一次洗礼灵魂的远航 纪红建 创作《彩瓷帆影》的原因很简单,我是长沙彩瓷的“娘家人”,我的家就在长沙铜官窑湘江的对岸,关于那里的一些故事、一些场景早已植入了我的记忆,甚至灵魂深处。但遗憾的是,我过去所有的认知和情感都是那么的狭窄,所有对长沙铜官窑的关注与重新审视,都处于被动。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到,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我开始重视审视长沙窑,我发现,其实湖湘文化、中国故事,中华文明的精神和文化精髓,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探寻的脚步,最后我决心为长沙窑写一部报告文学。 自2018年初,甚至是2017年底,我就开始采写《彩瓷帆影》。我从长沙市望城区彩陶源村开始,依托行走、探寻、考古、历史讲述及史料记载,探访长沙铜官窑如何南北融合、创新突破,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瓷器世界工厂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再从湘江出发,沿长江、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等,追溯长沙彩瓷走向世界的恢弘历程。这是一次艰难的创作之旅,更是一次洗礼灵魂的远航,整个创作过程历经四载,饱含艰难、辛酸和泪水,但更有震撼、感动、反思和欣慰。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的历程,在突破与挑战中前行。 我想表达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震撼,二是感动,三是艰难。 首先是震撼。 1998年,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的一艘名为“黑石号”的沉船上打捞文物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中出水的长沙铜官窑瓷器达56500余件,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长沙彩瓷。早在1200年前,它就已远涉重洋,走遍了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一带,越过印度洋、阿拉伯海,直奔阿拉伯,以及波斯湾地区的伊朗、伊拉克,红海之滨的埃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长沙彩瓷属于湖南,也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它就是前往世界的路。我从未想过与我对河相望的长沙窑竟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更没想到通过它,沿着湘江、长江、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望去,竟然会看到一条沧桑而辉煌的人类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道路。走近它,便让我们重回千年前的大唐,打开被深埋于遥远的历史深处的长沙窑,一睹美丽彩瓷的芳容:这是北瓷南瓷融通创新的杰作,更以铜红釉、模印贴花、釉下彩绘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创,在世界彩瓷史上独树一帜,高标其时。 其次是感动。 我被千百年前长沙窑工的苦难辉煌感动着。长沙彩瓷走向世界的浩瀚之旅,抛洒了无尽的泪水和血汗,甚至生命的代价。采写中,我感受到了长沙窑创造创新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痛苦与艰难,希望与期待,体味到他们在创新失败时的绝望瞬间,甚至跳入湘江自尽的悲伤场景。追寻长沙彩瓷的足迹,我从湘江出发,经过洞庭湖,来到长江,甚至漂泊在大海……我明白了什么叫风雨飘摇,什么叫颠沛流离,什么叫苦苦求索,什么叫在希望中死去,又在绝望中重生。我更深深体会到,锲而不舍,坚韧顽强,以及鲜血与生命的真正内涵与价值。 我被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文博专家感动着。虽然长沙窑始见于中唐时期,兴盛于晚唐时期,甚至风靡全国乃至世界,但它却在五代时期彻底断烧消亡,淹没于历史长河中。长沙窑能重见天日,要感谢各级政府特别是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批批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文博专家前赴后继的奔跑呼吁、忘我工作、不遗余力,包括新加坡饮流斋陶瓷鉴赏会会长、东南亚陶瓷学会副主席林亦秋先生,“黑石号”沉船打捞公司负责人、德国收藏家蒂尔曼·沃特法先生等。他们对我的采访与创作慷慨相助,曾给我鼓励和指点,并热情地与我分享得之不易的知识。特别是陈万里、冯先铭、李辉柄三位陶瓷专家。1957年的雨季,他们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湖南望城,对长沙窑进行鉴定,确定长沙窑是唐朝的彩瓷窑。为了万无一失,冯先铭于1959年冬又到瓦渣坪复查,再次确认:瓦渣坪窑址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彩瓷窑。1960年第三期《文物》杂志发表了冯老的《从两次调查长沙铜官窑所得到的几点收获》,这是长沙彩瓷封存上千年之后,第一次面向世人。 再次是艰难。 对我来说,创作《彩瓷帆影》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包括采访难,创作难,文本探索难,思想表达难。《彩瓷帆影》是一种更具专业性的、知识性的写作,因而,对我而言更具写作难度。我通过众多专业人士的访谈、大量的陶瓷学、考古学、历史学著作的研读,使自己获得长沙彩瓷这一特异题材所需具备的必要的专业知识、历史知识等,筑牢了支撑这部作品写作达成的关键支点。长沙彩瓷的初始叙事和发现寻访叙事,并不是单线独进的,而是通过我往返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种种“穿越”,并且以“闪回”的链接方式,交错融合地展示不同时空中关于书写对象的丰富存在,它既是唐代中国彩瓷艺术辉煌的生动写照,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大历史的情景再现。我还努力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诠释蕴含历史之中的给予当代的若干启示,使作品的叙事增添某种理性的力量,努力找到创作这部作品的当下价值,也深刻感受到了长沙彩瓷穿越时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