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需要空间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杨开荆

  还记得若干年前,因为澳门大学图书馆搬迁到新的校园,如何重新规划才能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香港几所大学图书馆都因地方不足而进行扩建,正好让我们从中取经。两天时间走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三所著名高校的图书馆,几所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布局最令我们感兴趣,也是我们赴港的主要目的。行程虽然有点紧,然而能与香港几位殿堂级的馆长及专家对话交流,确是很爽。

  当时,有不少学者认为图书馆不再需要实体环境了,只要建立终端服务系统便可以解决人们获取资讯的问题。正如有天我与一位应届毕业生谈起查找升学资料时,建议他到图书馆查阅。他竟然哈哈笑着说:“干嘛要去图书馆?在网上搜寻就足够了。”这真是值得我们反思,澳门图书馆的定位、角色、功能和理念。作为馆员,面对变化的环境﹐图书馆有专家学者的各种研究理念成果,遇到读者五花八门的需求,看着社会急速前进的步伐,偶尔也有种不识图书馆真面目之困惑,或因身处书山中。


澳门大学图书馆


  回看历史,图书馆走过了古代以藏为主,供帝王将相、名儒等享用的封闭状态;穿越了藏用并重,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的开放式管理时代。经历了由西汉的秘阁、秘书监,东汉的仁寿阁,唐代的弘文殿,宋代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元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渊阁、皇史宬,到清代的内阁、翰林院、国子监等藏书楼模式。直至今日,资讯科技一日千里,网络信息排山倒海,但我仍然相信,在读者心目中、馆员心目中,图书馆始终需要馆舍空间。香港图书馆的扩建及其环境的利用方式,正好令我们有所启迪。

  在参观交流中,我们发现几所图书馆在空间布局方面都很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设有不少讨论、交流、书法国学授课等的场地,使之成为思想交流的学习中心,已超越了仅仅看书阅读汲取知识的层面,更着重发挥人们的创意和开拓性思维。那时有学者提出了图书馆是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的理念,其意是指我们在家庭空间和工作空间以外的社会活动空间,如咖啡馆、博物馆等。

  即使技术现代化,构建电子化、虚拟图书馆的热浪正在迫人,然而图书馆仍是多元文化和不同民族交流的空间。  


作者:杨开荆 澳门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