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该向文化馆人学什么来源:图书馆报作者:布子
前几日,笔者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有了微信公众号,你还会去图书馆吗?”的感慨,大意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得许多好的阅读资源,政论、财经、文学等等。只要人们感兴趣,细心搜索都可以找得到。诸多文章观点中肯、内容精练,浏览方便快捷,有的堪比图书馆业务的二次文献服务,其实用程度也远比读书来得实在。笔者固定浏览的微信公众号就接近20个,常常花费近一半的闲暇时间用于阅读,剩余的时间愿意捧着iPad看网络小说,有时兴起会看到后半夜。 微信推出后便得到远在加拿大的师妹的回应。她说,加拿大的图书馆非常多、非常普及,主要是小朋友玩乐和学生学习的好地方。另外,成年人阅读欲望很强,也时常会到图书馆借光碟、蹭网。我随即问:你们那儿的图书馆是在居民小区附近,还是在市中心有独幢房子?除了图书馆,小学生还有其他可以玩乐的地方吗?比如国内的少年宫。师妹答道:大多数在居民区附近,图书馆和游泳池、体育馆建在一起,叫社区中心。小孩子和年轻人玩的地方很多,著名的YMCA就是可以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 懂了,敢情人家的社区中心不止是文化体育设施齐备,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用得纯熟、自在。其实,师妹的描述,在图书馆专业学刊里读到过,学术报告会上听说过,只是没有这么直接。 图书馆人要把事做在基层 像图书馆这类文化设施本该离居民越近越实用,未必越大越全就越好。文化服务越贴近居民,越会受到居民的欢迎,其效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是真正的惠民。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创新突破点将会是社区服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家层面的专门文件一个接着一个颁布下发,一个比一个更具体,有着指向非常明确的可操作性,就是最突出的特征。而同置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内,图书馆与文化馆的交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双方没准儿会为居民该进图书馆还是该进文化馆成为较劲儿的对手呢! 活动多多,是图书馆和文化馆共同的文化特色。把开展活动当作业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策划、组织甚至参与对象及效果反馈研究上用足了功夫,也是两馆共同的工作特质。只不过在组织少儿活动时,图书馆的活动中唱歌跳舞的表演总是占了相当的比例,新鲜感有,也挺招人喜欢,只是见多了,各地同行毫无例外地都在用,笔者就有些不自在的感觉:图书馆终究是个读书的地方,说啥做啥总得以书为主,说上三句话该是离不开本行的。本行是啥?书啊!曾把这种不自在说给一位业界专家,对方不以为然地轻松说:国外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都是这样啊。我不甘心地追问:国外也有文化馆吗?专家答得干脆:没有。他们的好多活动都是在社区里做的,咱们沿用苏联体制,把行业划分得太细。社区,又是把活动放在社区里做。国外图书馆不约而同地选择社区开展服务。噢,我有点开窍了,也暗暗寻思:唯有这么细分,才让自己有了图书馆人抢了本该属于文化馆人该做的事的感觉,就是种了别人地的感觉。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词儿,眼熟吧?打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是它,经验性案例已屡现报端,专项课题研究已经委托学者探究,你没有理由不对“社区”保持极大的关注和清醒的认知。有先知先觉的,一位同行在题为《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阅读服务功能》一文中,从工作机制、法规政策等5个方面分析其承接公共阅读服务功能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并从引领价值导向、整合服务资源等4个方面界定功能定位,再从完善顶层设计、整合设施资源、强化人才队伍等方面探讨工作思路和举措。够烦琐的吧?待图书馆进社区,让辖区居民认可利用,要做的工作会比写文章来得更琐碎更细微,容不得半点儿讨巧,必须弯下腰身踏踏实实地干。 咱自家图书馆人在社区里做了多少事?事做得如何?单就笔者个人而言,我认为文化馆人做得要比图书馆人好得多。文化馆人早就把根扎在社区里了,越是基层的文化馆,在社区的根基就越深厚。 笔者关注文化馆,已经有段日子了,尽管是看似不搭界的两个行当,可关注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得人家的成功经验,为日后图书馆走进社区找准路径。 学学文化馆人的长处 文化馆人做得有多好,我接触了两位,已经让我震撼: 一位是市文化馆的职员。她曾经是专业歌唱演员,正值事业高峰期却毅然转投文化馆做一名群文辅导专干,乐呵呵地与大爷大妈打交道。因为她觉得这既可以帮助愿意唱歌的市民提高演唱技艺,又能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找寻创作灵感,汲取民间传统文化养分,蓄积自己的创作素材。我是从她的微信读懂她的。看她的微信,得带耳机,里面有着太多的群文活动视频,多是她的工作记录,这倒方便了我能更原汁原味地回看她和她的同事们为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培训基层文化干部、搭建市民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所作的艰辛努力。这话看似言简意赅,极似“官腔”,但其背后,都有着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式的劳作。下乡演出,大清早5点半就坐车往县区赶;为保证观看效果,零下6度得穿单薄的演出服登台;眼瞅着露天舞台搭好了,音响就位了,演员走台没啥差错,还得心里暗暗祷告明天千万别下雨。烦琐细碎的事像串起来似的连着不断,临场竞演上下左右都得兼顾到。所有这些事看似都不是大事儿,但为筹措活动经费,还得先搭上私人关系四处求援(活动经费有,但有时滞后)……可每每活动开场音乐一响,她会立马把所有不快抛到脑后,捧起手机便狂拍,现场直播般在朋友圈里发着活动视频,其中还附有风趣的点评,让熟悉她的人忍俊不禁,却笑中带泪。 另一位是区文化馆的群文专干。他当过电视记者、栏目制片人,还是作家协会会员。他相继策划主持过50多场诗歌朗诵会、书评会、作品研讨会等文学交流活动,所有的活动文案设定、现场组织都是他一人独自承担。要知道,当下文学是有些边缘化的,许多文学爱好者对活动要求又是偏高的,与群文活动其他门类相比,文学活动几乎是曲高和寡的。但这位专干却把辖区内的文学活动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他创办的“作家森林书评吧”竟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他组织的年文化节,引得大大小小百名作家会聚一堂,自己朗诵、自己吟唱、自己放歌,能让日趋小众化的文学焕发出激昂的张力,足以让人振奋。我不赞成他为了工作竟20年没有回老家探望自己年迈的家人之举,但他凭借担当与情怀,绝对称得上是“最美基层文化干部”。 合格的文化馆人得有啥本事?会电脑,会说话,会教课,能熬夜,能早起,能受气,懂舍得,懂政治,懂娱乐,受得了忙,守得住闲,还要会伺候人。这其中,会说话是非常重要的,与人沟通、现场演讲、咨询事例,甚至调解为比赛名次出现的纠纷,都用得上,说辞到位让人信服,才能保护和鼓励参与者的积极性,实属不易。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在社区,里面会有图书馆。图书馆里不仅要有书,还要有受社区居民欢迎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好阅读推广活动,已经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点工作,它需要图书馆人亲力亲为去实施。在社区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绝非像在公共图书馆内由着自己的性子“吹拉弹唱”。图书馆人先得把自己融入社区,把“综合性”特质研究透,找准社区居民有啥阅读喜好、什么时候得空会进图书馆的门才行。在这方面,文化馆人已经先行了好几步。同在屋檐下,学学别人的长处,为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得更优质、更接地气。
|